血液标本质量对血凝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血液标本质量对血凝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文海英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中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6292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质量情况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检测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血液检验的期间出现溶血、血量不足、脂血、没有及时检测等问题的患者各50例,分别将其定义定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上述患者均对血液标本进行再采集并确定不存在上述问题,分别定为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对照4组。对上述研究对象血液标本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各研究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其相对应的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血量不足、脂血、没有及时检测,均会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检查结果造成不良影响,使其明显异于真实值,使病情的诊断和检测质量受到干扰,因此临床工作中,要切实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各项操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并保证及时送检。

【关键词】血液;标本;质量;凝血功能;指标;影响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330-02

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在临床上主要被用于对出血情况或血栓性疾病进行判断[1]。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检测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对大出血、血栓、中风、休克等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的一个常规项目,能够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2]。本文分析血液标本质量情况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检测结果所造成的影响。现将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血液检验的期间出现溶血、血量不足、脂血、没有及时检测等问题的患者各50例,分别将其定义定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上述患者均对血液标本进行再采集并确定不存在上述问题,分别定为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对照4组。1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67岁,平均38.7±5.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9天,平均3.4±0.8天;2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8~64岁,平均38.3±5.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8天,平均3.2±0.5天;3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64岁,平均38.3±5.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9天,平均3.3±0.3天;4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9~62岁,平均38.0±5.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天,平均3.2±0.4天。上述自然资料数据,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可以进行科学比较分析。

1.2方法

选取血液检验的期间出现溶血、血量不足、脂血、没有及时检测等问题的患者各50例(均为研究组),并在发现问题后,对血液标本进行再采集并确定不存在上述问题(均为对照组),采用我院现有全自动血凝仪ACLTOP700,对两次采集的血液标本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进行分别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选择抽样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作为观察指标,研究1组与对照1组进行比较,研究2组与对照2组进行比较,研究3组与对照3组进行比较,研究4组与对照4组进行比较。

1.4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认定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各研究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其相对应的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见表1、表2、表3、表4。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的项目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3]。但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以标本溶血、血量不足、送检不及时等原因最为常见,这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从而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4、5]。如果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出现上述问题,或由于一些不明的原因标本采集者认为存在问题,均应该及时对需要检测的血液标本进行重新采集,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充分保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6]。本次研究结果说明,标本溶血、血量不足、脂血、没有及时检测,均会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检查结果造成不良影响,使其明显异于真实值,使病情的诊断和检测质量受到干扰,因此临床工作中,要切实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各项操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并保证及时送检。

【参考文献】

[1]容桂荣,张萍萍,赵立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5,27(17):52-53.

[2]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7(17):967-968.

[3]苗保华.缺陷血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274-275.

[4]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9(6):419-410.

[5]田鹰,田晓翔.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6(15):247-248.

[6]王恋.探究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J].健康之路,2014,3(1):65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