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原因和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原因和对策

虞萍

虞萍(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RICU江苏无锡214000)

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对维持患者通气功能,保证机体供氧起着重要的作用。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可导致通气不足、缺氧、误吸、呼吸困难、气道损伤、出血、窒息等严重后果,甚至使病死率增加。预防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护理措施相当重要。意外拔管是ICU患者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研究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原因及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我科2008~20012年共发生意外拔管15例,年龄28~88岁,平均58岁,意外拔管后仍需要机械通气立即插管者12例,发生时间多为插管后的2~3d,3例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后病情稳定,无需再插管。现将气管插管的意外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总结如下。

2原因

2.1机械通气时的插管方式气管插管的方式有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两种。经鼻气管插管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前者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可能与前者易于固定和患者感觉相对舒适有关。

2.2患者舒适的改变舒适的改变是发生意外拔管的主要原因。人机对抗、导管对咽喉壁黏膜的刺激、疼痛、痰液分泌过多等。

2.3导管固定不牢固插管固定不牢而脱管占意外拔管的9.7%~47.3%。目前临床上常规用一次性插管固定器固定气管插管,其他还用胶布交叉固定在两侧脸颊部,还有用扁布带打结、3M透明敷贴等,有时导管固定胶布过短、过窄,或使用时间过长,胶带易被污染而失去粘性,引起固定不牢。此外,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常由于呼吸机管道固定过牢,患者翻身或头部活动时导管被牵拉而脱出。

2.4未采取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气管插管的患者大多数是意识障碍的重病患者,患者意识不清、烦躁、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管往往易随着患者的烦躁挣扎而自行拔除或脱出。

2.5气囊充气不足或破裂气管插管充气囊漏气、充气不足或处于放气期间,均易在患者活动等外力作用下导致导管脱出。

2.6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宣教插管后未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患者对插管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常因不适自行拔管或活动时不慎意外拔出。其次患者对疾病预后缺乏信心,自行拔管寻求解脱。

3对策

3.1插管方式的选择经口气管插管比经鼻气管插管较易发生拔管,因此,插管时尽可能选用经鼻插管。经口气管插管在活动时支气管有高度活动性,使患者感觉不适,而经鼻气管插管管径细,容易固定,对咽喉部刺激小,口腔护理容易,患者易于接受,相对不易拔管。

3.2妥善固定导管应正确固定气管插管,每班检查并记录气管插管深度,及时更换固定胶布,经常巡视检查气管插管的刻度有无变化、布带有无松脱、固定的胶布、敷贴有没有失去粘性。呼吸机管路不宜固定过牢,应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以防患者翻身或头部活动时导管被牵拉而脱出。

3.3气囊管理每班监测并记录气囊压力,正常气囊压力一般维持在25—35cmH2O。

3.4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对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予以约束带适当做腕部约束,定时松解,协助病人翻身,约束带下必须垫衬垫,松紧适宜,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的皮肤颜色,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5合理使用镇静剂气管插管患者,气管插管的不适、疼痛加上原有基础疾病的折磨,常使患者躁动不安及焦虑,适当的镇静治疗,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恢复。对于烦躁不安的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应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使用镇静剂,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减少呼吸肌做功,利于治疗。

3.6治疗护理时防止管道滑脱在各种护理、治疗操作处置、检查时应有专人妥善保护导管,操作完毕应将气管导管及呼吸机管道妥善固定后方可离开。

3.7加强巡视和看护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能及时发现自行拔管倾向和脱管的危险并及时处理。

3.8心理护理及宣教对清醒患者尤其是不合作者,应加强沟通,耐心讲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因行气管插管后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可采用一些有效地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如写字板、认字板、图片或手势等利于交流以了解患者的想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4体会

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患者自行拔管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责任心,认真、切实做好各种预防导管滑脱的护理和观察工作,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