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四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化学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四性”

张娟娟

河南省罗山高中新校张娟娟

化学教学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为载体,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固定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四方面: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如讲授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可采用展示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得出。

如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可设计如下:

展示两瓶体积相等的浓硫酸和水,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法加以鉴别。

演示:振荡两试剂瓶中的液体。

学生描述:油状液体的为浓硫酸。

演示:在托盘天平两边分别放上两种液体,重的一边为浓硫酸。

学生描述: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

演示: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在试管中加热,后沸腾的是浓硫酸。

学生描述:浓硫酸的沸点高,难挥发。

演示:向盛有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上述两种液体,试管壁发热的是浓硫酸。

学生描述: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并放出大量的热。

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这实际上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即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印象深刻,知识学得灵活。

对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很多教师更注重讲深讲透,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改为探究式教学,其效果大不相同。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将金属Cu片和Zn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学生观察到金属Zn片上有气体放出,Cu片上没有现象,教师让学生再用一根导线将金属Cu片和Zn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Cu片上居然也有气体产生,实验证明是氢气。金属铜怎么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元素呢?在学生思维处于矛盾之时,我让同学们在导线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发现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趁势引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小小的“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由于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手,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其效果非常好。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方法沦的指导思想。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式方法,均可称为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为此,我们要在教材处理上要狠下功夫,做到:

1.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启发

例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要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启发引导学生思维。

2.巧妙比喻进行启发

有些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比较抽象枯燥,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感到很乏味,且效果较差。例如,在“勒夏特列原理”教学中,学生对“增大压强,二氧化氮气体颜色先变深后变浅,但比原来深”不可理解,我用“弹簧现象”作比喻,用力压一个弹簧,弹簧会产生一个弹力以抵抗外力而使自己尽量恢复原状,但不能达到原状;用力拉弹簧,则会产生一个拉力以抵抗外力的拉伸而使自己尽量恢复原状,但不能达到原状。恰当的比喻,能启迪思维,比反复讲解更有效。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是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新概念教学的开放性

在学习某些新概念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解或记住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要达到融合贯通、灵活应用的目的。例如,在“气体的摩尔体积”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开放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概念:①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22.4L;②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是22.4L;③在标准状况下,1mol氧气和氢气混合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④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L。如果学生能准确辨别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就说明已经掌握了气体的摩尔体积概念了。

2.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的开放性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师生经过“设计—验证—分析”得到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接着提出问题,将氯气通入下列溶液中各有什么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①紫色石蕊试液;②AgNO3溶液;③Na2CO3溶液;④FeCl2溶液。这样就将知识从氯气和水的反应外延到和溶液的反应,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3.化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很多化学实验若是简单做一遍,学生印象不深,过后容易遗忘。如果做实验时设置一些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做“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实验”时,由于试管内有空气,不易看到无色气体在试管口变成棕色。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学生想出很多合理的方法,如利用碳酸盐和硝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赶走试管中的空气;有的学生利用吸管作为反应容器,结果不但实验现象明显,而且同学们为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效果极佳。

四、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性

教材的情感教育性,是指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全发展。高中化学新教材增添了大量情感教育素材,如果我们能潜心地去挖掘这些素材,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达到上述目的。为此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挖掘教材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有些教材内容经过加工处理,立即变得富有情感性。例如,在演示原电池原理实验时,以语言引趣:“你们从物理学中得知发电机能发电,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用西红柿发电的实验”。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课和观察的精力高度集中起来。

2.充分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史能使学生获取科学方法论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探索创新的思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原动力。

3.注重与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

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的素材极为丰富,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利用教材多处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与化学物质有关的生理作用、医疗原理,或危害、毒性等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