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析

王潆

河北省怀来县东八里中心校王潆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一定的操作性;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标准》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作为横向结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都将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准》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推进。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是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产物。《标准》的制定有许多新的思路,现择要列举如下:

一、以“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贯通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师生都是大写的“人”,彼此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当前,语文教学中,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标准》在各个学段主要使用如下概念:感受、体会、感悟、体验、领悟、揣摩、探究、品味、把握、了解、推想、理解、掌握等等词语,这些都是学生主体心智活动的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智力活动行为。《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学生主体的这些智力操作,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化、孕育、生长和赋予生命形态的过程。

二、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知识、能力、智力—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到语文综合素养,表明我们对“语文”的认识逐渐深化。

语文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以语文理解也需要文化理解,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的理解越透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只着眼于“双基”,而应着力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习惯,以及语言品位、语言行为等等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现代人必备的,也是终身持续发展必需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投入,语文素养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发展。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将发生深刻的影响。一是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二是“语文整体观”。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审美性等等。《标准》避开了这些难尽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强调“统一”,而不是“结合”,颇有深意。即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或者说,语文的工具性中本来就具有人文性。语文不是“纯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过程中显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情怀。

《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总目标规定的10条来看,条目内容上虽然有所交叉,但前5条主要体现了人文性,后5条主要体现了工具性。

总之,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又不致使语文教学变成“技艺之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从繁琐、枯燥、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潜在能量。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更加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标准》还提出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课程目标的依据。三个维度作为一条红线,从纵向上贯通语文课程的4个学段,贯穿全部语文教育活动。这样,将会给语文课程的整体建构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