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孙丽娟

孙丽娟

(山东通达路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的促进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除经济之外的一些问题急需要解决,比如:洪涝、水资源匮乏、雨水径流污染等。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我们必须要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内部的问题,节约用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有关“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城市构建与开发雨水系统的发展。本文就简单的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研究,为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促进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前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能够在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的时候进行灵活的适应。对城市面临的不同的自然灾害都能够有一定的弹性。在面对阴雨天气的时候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进行吸收、蓄水并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净化,在面对干旱或者干燥天气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放水,这样就能够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

一、认识“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对于影响较低的雨水开发系统的一种建构,在面对阴雨天气的时候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进行吸收、蓄水并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净化,在面对干旱或者干燥天气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放水,海绵城市重要的技术就是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以及排水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城市建立一个良好的水文循环系统,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是,在传统的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雨水的处理几乎只是简单的排放,形成的主要的形式就是为了进行最快的速度下将雨水进行排放,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无疑就将城市的蓄水的压力大大增大了,同时雨水没有进行一定的净化处理,最终排放后还会影响环境以及城市水的质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主要方法

2.1、“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规划的主要方法

(1)根据一定的研究发现,在城市道路上的径流量较大的时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将城市道路保持通畅,同时要将城市道路周边的绿化空间进行凹式建设,建立良好的透水系统,减少道路上的雨水的径流量,还给城市良好的环境。

(2)进行城市道路的“海面城市”的应用,就是利用道路景观的绿化,在原有的道路绿化带上建立凹式的绿地系统,凹式的绿地系统能够将道路上的残留的雨水进行引入,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渐渐实现对汇集地雨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储存和净化。但是对于道路污染严重的处理必须要将透水路面进行严格、谨慎的考察和使用,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全面对道路进行改造,可以对人行道上的雨水径流进行消化,一般来说,在人行路面中应用“海面城市“的理念主要就是利用LID树池形式。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

3.1、从小做起,从源头做起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快,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较多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城市路面的硬化使得路面上的雨水难以下渗导致污染加大,同时还使得城市的蓄水压力大大加大,如果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就很有可能发生城市的洪涝、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质污染加剧等问题。

实际上对于雨水的控制和管理,只有从雨水的源头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够促进城市排水系统的顺利运行。在雨水的源头上解决问题不是说让不下雨,而是对水质控制体积、地下水回补体积和源头滞蓄体积进行控制和管理,在雨水进入整个市政管道之前进行地影响的开发。根据实际的需求,建立一定的分散式小型设施,就像是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将一部分的雨水进行一定的控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小型降雨的径流量、污染物等进行控制。但是我们也知道。对于年径流量以及整体降雨量进行控制的目标和设计的依据,仅仅将分散式小型设施作为城市建设以及雨水的排放的控制和管理的唯一手段是不合理的,城市在遇到较大的暴雨和连续降雨的时候是不能够真正得到解决的,城市依旧还是会遇到洪涝等灾害,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建立一定的蓄水池、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全面完善城市的整体建设。

实际上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自然的顺应和适应,在城市的建设中建立低影响的城市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对自然进行保护、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土地、水生态的环境等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将传统的粗放式的城市建设的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造、修复,最大程度上将城市建设为生态化系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城市的开发的强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在进行城市规划、控制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将城市的生态用地进行留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开发强度。不能对土地进行过度的开发,增大水域的面积。当然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从城市规划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将屋顶也进行一定程度的绿化,建立适当的凹式绿地,采用低影响的开发系统的措施,降低雨水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3.2、从认识上整体改变对传统单一的方式

城市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城市病,而对于“海绵城市”的建立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目前我国的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管收集、渠汇集、河道排放的三级体系整体上改变。实际上这样的快排式单一的做法是不适用的,“海绵城市”的重要建立方针就是“渗、滞、蓄、净、用、排”,从而将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及排除密切结合起来,来控制城市雨水径流量。

3.3、建立规范的城市绿色道路雨水系统

城市经过雨天后,道路上雨水的流动将会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污染,导致城市污染指标严重超标,所以说控制城市雨水的流向对保护城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城市的雨水系统做的比较完善的时候,这个城市将会变为一个绿色城市。比如,英国城市的排水系统中主要运用植被过滤,还建设了雨水花园、雨水塘、湿地等等,在修建公路是把这些很好的与公路结合,构成了良好的道路雨水控制系统。法国在水法中规定,在建设道路时必须在道路周围修建收集雨水的雨水塘以此来保护城市水源免受交通污染,另一方面,对路面的雨水的流向也做了很好的控制。像德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这些发达国家都在道路周边建设了各类雨水湿地、雨水集蓄塘等滞留设施,这样不但能够很好的节约水资源也避免了水资源在流经道路时被污染,也保护了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国家,在修建道路时只关心道路上的各种路线以及交通流量,在雨水的规划方面也只关心管道径流量,认为排的越快、越多、越通畅就越好,通过小管径收集,大管径汇集,最后河道排出的都是污染比较严重雨水,试问这样的雨水系统算的上完善吗!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在道路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将这两者密切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道路周边或更大范围的自然条件及人工工程将雨水留滞净化,建立起城市绿色道路雨水控制目标的排放系统。

3.4、发展中的海绵城市理念

对于我国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发展、发现、创新的过程。联合国曾提出建设弹性城市,来应对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所以我国的城市在实行低碳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手段于措施提高城市对应自然灾害的弹性能力,将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建到最低。说起弹性城市,就要有一定的空间来给它舒展,即能扩能展。对于城市水资源,要把水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水资源利用的越充分,城市的水资源就增加一点,日积月累水资源就跟充分了。所谓的弹性城市就实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也就是这种发展创新的延伸。

参考文献:

[1]赵杨李俊奇王文亮王建龙王思思宫永伟.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中国给水排水2015,(04)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给水排水2015VOL41NO3

[3]王建龙陈宏亮车伍赵杨.城市绿色道路雨水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国给水排水.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