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藤野先生》的线索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也谈《藤野先生》的线索教学

冷华东

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民族初级中学445606

《藤野先生》是传统名篇之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藤野先生》时指出:“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线索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如此的整体把握,对教师而言,的确能为其备课、教学提供某种方便。但如果盲目地、简单地按照“教学用书”的现存结论组织教学,便会使人产生疑问:只图方便,是否会重蹈比着教参教课文的覆辙?是否有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之嫌?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按照叙事线索组织教学(有的教师确实是这样做的),那就只能这样来解读《藤野先生》,即其中心是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如果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组织教学(也有教师这样做),那么对《藤野先生》就有了另一番解读了,即其中心是主要表现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倘若将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然也有这样教的老师),就可得出以下结论:课文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历程。然后要求学生对“研讨与练习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布置学生做“研讨与练习一”。如此这般的教学,都免不了有赶羊进圈之嫌。因为对这三种理解,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研讨与练习一”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具体解决的问题,即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解读,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理解。也就是从三种不同的理解中,选出其中的一种,并对这种选择做出合理的解释。本该由学生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却按部就班地引着学生先入为主了,结果讨论不是走过场,就是多此一举。凡是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研究的教师都知道,同课文一样,“研讨与练习”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在何时利用、怎样利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于“研讨与练习一”而言,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思路与结构还未理清,就借助“研讨与练习一”(它正是以“教学用书”上述分析为依据而设计的)教学,势必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不从实际出发,忽视了学生学习鲁迅的文章所存在的障碍与困难;二是铺垫蓄势的工作还未到位,就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不说收效甚微,起码教学效果要打折扣;三是过于急于求成,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四是部分利用“研讨与练习一”的资源或利用的方式存在缺憾,势必遏制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本质、符合“自主学习”的初衷呢?究竟如何做才能保证讨论有实效呢?笔者认为,可指导学生按照地点转换的线索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然后,再借助叙事线索和情感变化线索,指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当学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将课文分为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等三大部分,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理出了本文的结构与思路,而且还为学生的讨论作了有力的铺垫,体现的正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然后将“研讨与练习一”融入教学过程,从不同的角度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由于学生理出了课文的结构与思路,对其所叙之事有所了解,对于藤野先生的为人有所认识,对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理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再辅之恰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真切的鼓励,自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之后,其兴奋点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体会,给他们某些问题和条件,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同意第一种看法的,即兴奋点在此的,就可运用叙事线索,采用中间开花的方式,先从课文中找出写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然后瞻前顾后,弄清前后段落与中间部分的关系,有理有据地谈自己的看法。

当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或许有若干问题,学生不可能独立解决。这就需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共同解决,有时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如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将此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指导学生把它们全部解决,水到渠成地答案就出来了。第一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物以稀为贵”这个成语的含义;第二步,引导学生将“物以稀为贵”与鲁迅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对应起来进行分析,理解其在文中所反映出的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意;第三步,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并从鲁迅先生敏感的个性出发,来体会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所包含的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反映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前期铺垫做好了,即指导学生按照地点转换的线索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思路与结构,接下来的教学才能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所设置的矛盾,利用其所带来的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作为整个教学的先导,最宜于学生在自主课堂的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讨论切磋,还有教师的参与和点拨,而不是对教师预设的简单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