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应用研究

杨丽萍叶严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5年6月组建“安全”品管圈,选定“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主题,调查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原因,制定对应的改进方案。结果:实施“安全”品管圈后,医护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总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3%、2.45%、1.47%、10.05%均低于目标设定值,且总感染发生率10.05%明显低于实施前16.06%(P<0.05)。结论:基于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ICU住院患者安全。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品管圈;感染;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377-02

ICU是抢救和监护危、重症患者的场所。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率较高,严重者甚至可因多重耐药的院内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致死亡[1]。品管圈应用于医疗卫生服务中能降低差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为降低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我院在ICU开展了以“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一般资料

我院重症监护室有定编床位16张,开放床位18张,年收治住院患者1000例左右。患者包括严重创伤、重症肺炎、严重脑损伤、脑血管意外、心脏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毒性疾病等。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重症监护室实施品管圈活动,选取期间在ICU住院的408例患者为观察组。男248例,女16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9.35±5.21)岁;基础疾病:颅脑损伤111例,重型多发伤94例,脑血管意外77例,手术患者66例,肺癌术后3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另选取2014年7月—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在ICU住院的361患者为对照组。男235例,女126例;年龄35~70(48.68±5.44)岁;基础疾病:颅脑损伤98例,重型多发伤83例,脑血管意外68例,手术患者58例,肺癌术后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间两组护士人员没有发生变化。

2.方法

2.1组圈及确定活动主题

护理部组织及领导下,组建由重症监护室护士组成的9人品管圈,以维护患者住院安全为宗旨,将圈名定义为“安全圈”,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担任圈长,8名具有丰富ICU护理经验的护士担任圈员,其中1人负责协调及联络。采用头脑风暴法,查找ICU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从感染风险需解决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和圈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后确定“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作为本次品管圈(QCC)活动的主题。

2.2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采用自行设计的《重症监护室患者住院期间感染情况调查卷》,对实施品管圈前的36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感染58例(16.07%)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33例,泌尿道感染15例,血管相关性感染7例,其他3例。“安全圈”圈员通过圈会,利用品管圈手法,从人、物、法3个方面分析重症监护室感染发生的原因。因此本次品管圈改善的重点为降低医护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所致感染。

2.3改进方案

(1)建立制度:制定《安全品管圈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感染风险管理制度》,指定圈长(ICU护士长)负责监督执行,由圈员落实各项措施。(2)规范工作流程:根据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的护理特点,完善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严格落实《手卫生管理规范》,对置管等有创操作患者进行重点护理,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遵医嘱将护理服务落到实处。通过PDCA循环法,实现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3)加强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感染风险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强病房巡查,注意交接工作,对高危病人实行床旁特殊交接班。(4)加强患者护理基础管理,识别感染患者卫生处置流程。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有形成果中实施中、实施后引起患者感染发生的医护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用(x-±s)表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评分行t检验,以P<0.05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有形成果

实施中,实施后,医护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患者因素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中合计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合计感染发生率10.05%明显低于实施前16.06%(P<0.05)。见表。

表安全品管圈实施前后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

注:与实施前比较,①P<0.05。

5.讨论

ICU是抢救危急重患者的场所,收治的病人以严重创伤、严重脑损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重症肺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为主,因为治疗及检查的需要,常需建立人工气道、留置导尿及动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置管时对粘膜的损伤、留置过程中的机械压迫等都增加感染的发生率[3],长时间置管患者还可能合并条件致病菌或高耐药致病菌的感染[4]。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5],最大程度促进ICU患者及早转入普通病房一直是ICU护理工作者讨论的焦点。

本研究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以“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调查ICU患者感染的相关性危险因素,从“人、物、法”三方着手加强护理。结果表明,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医护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总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3%、2.45%、1.47%、10.05%,均低于目标设定值,提示本次品管圈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降低重症监护室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增强医护人员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助于保障ICU住院患者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品管圈活动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6],预防重症监护室感染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有效将品管圈活动整合到重症监护室护理过程中,提高护理质量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7]。

【参考文献】

[1]李素玲,蒋仕银.综合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0):20-22.

[2]何依娜.品管圈在重症监护室控制医院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5,(2):110-112

[3]安杰.重症监护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4,35(15):2411-2412.

[4]杨长琼,高凤群,徐海,等.6719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4):2750-2752.

[5]段秀丽,马媚媚,曹亮,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20-22.

[6]许晨耘,符林秋,陈克妮等.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医院护理品管圈活动[J].护理学杂志,2013,28(13):4-6.

[7]李琳凤,张毅,吕海瑛等.品管圈在我国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8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