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余丰胜

余丰胜(平桥区中医院内科河南信阳464194)

【摘要】目的观察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常规调整血压,降颅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洛伐他丁胶囊,静滴胞二磷胆碱、降纤酶;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抗生素。治疗组:口服涤痰汤200ml日二次口服治疗,疗程14天;以评分方法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痰涎消除情况及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饮食流利程度,肢体活动功能等综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P<0.01)。结论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痰浊瘀阻缺血性脑卒中涤痰汤

脑梗死(中风)发病急,病情重,特别是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程长,花费大,护理烦锁,并发症多,后遗症大,临床治疗困难。笔者运用涤痰汤治疗痰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2例均为我院2007年5月~20011年5月住院病人,均为第一次发病,急性期入院治疗,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且患者及家属比较配合。按病情轻重,性别、年龄、并发症等情况,均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8岁~75岁,平均年龄61.7岁;对照组31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0岁~72岁,平均年龄为61.3岁。使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发症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诊断及辨证标准,西医诊断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证类标准按照《中医内科学》[1],中风,痰浊瘀阻型证的标准。

1.2.2病例入选标准:①初次发病,急性期入院治疗;②脑CT成像提示脑梗死,符合西医治疗标准;③符合中医中风证痰浊瘀阻型:除了偏瘫,言语不利外,均有口角流涎,痰涎壅盛,喉间痰鸣,苔腻,脉滑等症;④无意识障碍;⑤无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并发症;⑥无心、肝、肾及其它疾病。

1.2.3病例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出现梗死后出血;③病情进展迅速在2天内出现意识障碍;④家属及患者不配合治疗。

1.3药物及方法常规西药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一次口服;洛伐他丁胶囊20mg~40mg每晚一次口服;尼莫地平片20mg~60mg日三次口服(依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胞二磷胆碱0.75g加入生理盐水中250毫升中静滴,每日一次,14天一疗程;降纤酶10u、5u、5u分别于第1天,3天,5天加入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静滴,30分钟滴完。对照组静滴盐酸氨溴索30mg日二次,有感染者控制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g日二次静滴。并结合病情,给予翻身拍背,吸痰,配合针灸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以上的基础上给予内服涤痰汤,处方:半夏9g胆南星9g橘红9g枳实9g茯苓9g人参3g石菖蒲3g竹茹6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痰黄粘稠,加黄连10mg,黄柏12mg,大黄9mg;怕冷,流涎,痰液清稀,加附子9mg,干姜12mg;伴少气懒言者加黄芪30g、党参15g;伴纳差者加山楂20g、麦芽20g;伴言语不利,加用菖蒲15g、郁金15g、琥珀15g;以上肢为主加用桑枝10g、葛根10g;以下肢为主加牛夕10g;烦躁不安加黄芩20g、山栀20;头晕、头痛加菊花20g、夏枯草15g。用煎药机统一煎煮,分装成袋,每袋200ml,每日2次,早晚各一袋,口服或鼻饲,14天为一疗程。

1.4临床疗效评定,根据痰量减少,并发症有无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其中痰量完全消失为痊愈,减少50%为显效,减少25%为有效,减少低于25%为无效,增加为恶化。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参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和判断。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18%~-20%。恶化:功能评分增加20%以上。

1.5统计学处理:各项评分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3讨论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未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对本病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在与病魔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有文字记载始于《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仆击、偏植……肥贵人则膏变之疾也”,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有关。金元时期,朱丹溪从痰立论,《丹溪心法》“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清末民初,张山雷强调饮食不节,痰热内生的致病作用,“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植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之使仆者,故曰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特别是近年来饮食结构的变化,肥甘厚味,美食醇酒成为家常便饭,致使脾胃受损。脾为生痰之器,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留滞络脉,阻滞气血运行。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快,导致人们精神紧张,情绪失控,使肝主疏泄、畅气机功能受损,而气机逆乱,则不能正常布津,聚津成痰;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炼津成痰,并携痰上扰清窍;体力活动减少,肥胖人群增加,胖人多痰多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行,痰不随血行而留滞脉络,阻滞气血而发病。虽病因均为痰湿,但因其病位及病程不同,在血脉,在脏腑有别,及痰热,痰湿病邪性质不同,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追其根均是痰邪为病,治疗均以祛痰开窍为大法,并随证加减。

涤痰汤是以二陈汤为主方,加入胆南星、枳实、竹茹、人参、石菖蒲而成,功能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方中半夏性偏于温燥,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本品含β-谷甾醇及葡萄糖甙,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甙,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及少量脂肪、淀粉等。其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3]。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无生痰之源为佐药;《本经逢源》“南星,半夏皆治痰之要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方用法中加生姜,辛温化饮,降逆止呕,且能监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去而肺气不伤。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伴气虚加益气之黄芪、党参,使气统血行;伴纳差者加山楂、麦芽,消食和胃,活血化瘀;伴言语不利加菖蒲、郁金、琥珀安神开窍;伴烦燥不安,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伴头痛、头晕,加菊花、夏枯草清肝潜阳熄风;以上肢为重者加桑枝、葛根引药上行;以下肢为主者加牛夕引血下行。诸药合用,有使诸脾健湿祛,气顺痰消之妙用。

随着科技发展,西方人们也认识到饮食、体质与脑血管的关系,提出胆固醇教育,意通过减少进食“肥甘厚味”降低血内胆固醇含量,减慢动脉硬化进程,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但对于胖人多痰的原因并不够深入,特别是卒中病人在无感染的情况下痰多,流涎,其多归于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紊乱,腺体分泌失控等来解释。治疗上在翻身拍背,加重呼吸道护理的前提下只能给予氨溴索对症处理,并多乱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疗效并不如意,而在中医辨病的基础上标本同治,疗效就好的多。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124-132.

[2]中华神经学会,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0.

[3]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