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杨振国

杨振国

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150025

【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发生率、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5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该病发生率仅2%;平均年龄为(60±5)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临床表现以偏瘫(90.6%)最多见,典型的离断综合征较少见;影像学显示梗死部位以体部和压部多见,常累及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等部位;经治疗后35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好转,4例恶化,8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胼胝体梗死相对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异性失连接现象易被掩盖,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核磁共振成像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横向联合纤维束,位于大脑纵裂底,起连接、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发生在胼胝体的缺血性梗死较为少见,且其常常伴有临近部位的梗死,造成解剖学与临床症状间并无明确的关系,从而造成了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本文通过对50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共50例患者,男性25例(50%),女25例(50%),年龄35~92岁,平均65.6岁;合并症:高血压24例,既往卒中病史20例(明确病史11例,影像学诊断9例),高脂血症12例,吸烟史15例,糖尿病1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例,大量饮酒病史5例,肾功能异常4例,冠心病7例,房颤6例,桥本氏病3例,术后不足1周2例,心衰1例,中度贫血、血小板增高、高尿酸血症各1例,同时具备2项及以上者30例,未发现无合并症者。

1.2方法

影像学检查:①MRI检查:本组患者均于发病7d内行MRI检查,使用Siemens公司Trio3.0T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常规SE序列及FSE脉冲序列扫描,包括轴位、矢状位、T2WI轴位、DWI轴位。②其他影像学检查:15例患者行CT检查,10例经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5例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血管成像、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采取活血化瘀、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等常规治疗。预后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0%以上;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45%~85%;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15%~5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16%以下;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再对存在认知障碍者进行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LOTCA)分析其认知障碍类型[1]。

2.结果

临床症状及体征因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为胼胝体外梗死病灶所致,故特将50例以胼胝体为主要病灶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结如下:肢体无力20例(右上下肢10例,左上下肢2例,右下肢3例,左下肢2例,双下肢3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言语不清或少言寡语8例,混合性失语1例,感觉性失语1例),认知、智能障碍8例(反应迟钝、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减退),偏身感觉障碍5例,失用4例,头晕、行走不稳3例,小便障碍2例(尿失禁、尿潴留各1例),偏盲1例,意识障碍1例。

3.讨论

3.1胼胝体的解剖及血液供应

胼胝体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束。大量神经纤维在两半球中间形成弧形板,前方弯曲部为膝部,膝向下弯曲变薄称嘴部,中间为体部,其后端为压部。组成胼胝体的纤维向两侧半球的前、后、左、右辐射,联系额、顶、枕和颞叶。胼胝体的血供主要来自前后循环的4支血管重叠供应,这4支血管为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脉络膜动脉[2]。大脑前动脉的分支中央内侧动脉发出4~10支,经前穿质入脑,供应胼胝体膝部、穹窿等处,也有中央内侧动脉发自前交通动脉;体部由胼周动脉发出的胼胝体中动脉供应,大脑后动脉和后脉络膜动脉供应胼胝体压部和枕叶。

3.2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

胼胝体梗死后出现失连接综合征:压部受累出现偏盲,体部前中1/3受累出现触觉命名不能、中与压部之间受累出现陌生手综合征,膝、嘴部受累出现左侧观念运动性失用及左侧失写。其他症状还包括胼胝体性共济失调、无动性缄默、记忆缺失、意志缺失、运动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失调。本文将21例以胼胝体为主要病灶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智能障碍、感觉障碍,与郝咏刚、陈海、张春生、宛四海等人的报道一致,典型的失用、陌生手综合征、失写等并不常见,分析原因为:①单纯的胼胝体梗死很少,本组仅1例,多伴有周围组织、如额、颞、顶、枕叶的新发梗死病灶,这使得周围病灶的症状掩盖了胼胝体病灶的症状;②陌生手综合征、观念运动性失用、智能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检查是临床医生普遍存在的弱项,使得这些体征的检出率低。

3.3胼胝体梗死的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根据CISS分型对本组患者病因进行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存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心源性栓塞危险因素,结合血管相关检查、发病形式、病灶特点等将50例患者病因总结如下:大动脉粥样硬化32例,心源性脑栓塞5例,穿支动脉疾病12例,病因不明1例。结论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胼胝体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危险因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一致,不可控危险因素为年龄和种族等,可控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烟酒嗜好等。对50例以胼胝体为主要病灶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其影像学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特点:以体、膝部为主的18例患者均合并额、顶叶散在腔隙灶或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灶;以压部为主的2例均合并丘脑、枕叶腔隙性梗死病灶以及颞叶梗死病灶,结合MRA、头颈部CTA检查考虑胼胝体部位梗死的病因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穿支动脉口,同时合并病灶的发病机制为斑块不稳定发生动脉-动脉栓塞以及大动脉狭窄远端发生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分水岭型梗死[3]。

4.结语

综上所述,胼胝体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认为胼胝体梗死和其他部位脑梗死发病原因、危险因素相似,但胼胝体梗死临床症状多样、不典型,以偏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为主,易被同时存在的其他部位脑梗死症状、体征掩盖,忽视了失用、失写等离断体征。单纯胼胝体梗死预后较好,MRI检查对此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应注意和胼胝体肿瘤、变性等鉴别。

参考文献:

[1]朱余友,李淮玉.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14-1551.

[2]张春生,董昭樱,张静,蒋津艳,马春杰,金辉.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3):295-298.

[3]刘艳梅.3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