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水厂的管理运作和保障供水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3

如何优化水厂的管理运作和保障供水安全性

刘振元

刘振元

(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41)

【摘要】良好的运行管理是水厂供水水质的保证,如何优化水厂的管理运行与保障供水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供水管理,进一步做好深度处理技术改造和对设备的技术改造,保障供水水质。本文针对水厂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水厂;管理运作;供水安全性

水厂出水的水质是否合格,关乎到人们的饮水安全。在处理自来水的过程当中,若某个环节出现失误的话,将会对出厂水的水质造成影响。所以供水单位与水务管理部门当务之急就是保障运行与供水的安全。用户对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促使供水企业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供水水质。

一、供水安全性的问题

1.水源水质受到各种污染威胁

水源的选择是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的安全和经济来考虑,水厂一旦建设好,其水源地几乎无法改变,但目前,一些水源地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而直接排放,使我国许多城镇的地表水水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污染造成的饮用水源水水质下降及传统给水处理工艺的缺陷导致饮用水中含有THMs,MX等致癌物及其它有机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水源水的这种微污染,是常规处理工艺无法处理达标,影响供水水质的安全。

2.部分老水厂构筑物老化,出现突发事故时无相应的应急措施

一些老水厂的净水工艺和运行参数选择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出水水质提高的要求。通常,在进行水厂设计时,净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及相关参数的选择一般均以执行建设年代的水质标准为基础。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其处理效率将难以满足供水要求。尽管各地供水公司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暂能保证供水水质的合格率,随着原水水质的恶化及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净水设施将难以达到,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技术改造。

突发性水源水污染事故的频发,突发性污染会带来的成分非常复杂,比较常见的是农药、化肥、工业盐等各种有机、无机化工产品,以溶解性的居多,含酚、氮、磷、油脂、芳香烃、铁、锰等物质,造成水体有毒物质浓度增加、色度增加、发臭等结果。

3.部分水厂检测控制水平落后,水质检测不完善

对比近年来建设的水厂,早期建设的水厂往往缺乏必要的检测仪表,尤其是缺少一些在线监测仪表,控制水平也不高。为了达到水厂的科学管理,确保净水设施的正常运行、保障供水水质、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需对自控仪表设备必要的改造。

4.供水风险控制体制有所欠缺

目前,国内的供水风险控制水平依然相当薄弱。主要体现于全国各大城市供水的水源地环境风险逐渐出现加剧的态势,极易于导致供水安全事件的产生;目前城市供水的突发事件与日俱增中,而有关管理部门对该类突发事件的处理相当散漫,造成供水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出现一定的空缺,有朝一日出现供水安全事件,城市所有的群众居民将会陷入“水荒”的恐惧之中,不能自拨。这从侧面而言体现出当前国内各大城市供水的安全性问题还未受到十分重视。

5.供水执法力度不强与管理不健全

供水执法力度相当薄弱,执法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许多单位的违法违规用水、污染水,只是对他们进行罚款或者提出一些整改而已,这样造成大多数单位都愿意承担该代价而产生违法违规用水,这也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大部分城市的供水管理部门责任不够明确,且职能出现单一,通常只是负责城市供水的任务,而对于处理废水污水与循环利用,地下水质监测等职能难以充分得到落实和有所体现;根本无法保障供水管理区域的供水安全。

二、管理在供水安全性方面的应用

1.加强水源地污染控制管理

水源是水厂的命脉,水厂应会同有关部门将对重点行业及乡镇、河流沿线企业进行全面排查,重点监管列入治污规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的企业。对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将责令改正并依法罚款;对超标排污的将给予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等处罚,逾期不能完成治理的,将依法关停。

2.加强领导班子,认真落实责任

水厂运行与供水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各级领导及水利主管部门的配合,只要各级领导及水利主管部门对其加以重视,将水厂运行与供水安全管理当作核心工作去抓,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把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做到最好。因而水厂首先应当建立起水质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有法人、监理与施工单位的相互结合,使各级领导与水利主管部门领导发挥的职能得到有效强化;再者水厂的各个层次的领导人、项目负责者、技术工作者,要使责任制度层层得到落实,同时需要加强检查及审核水厂运行和供水的安全性;最后在质量管控过程中,应当由领导层进行全面负责水厂运行与供水安全管理,同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应根据合同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掌控水厂运行与供水安全管理,一起努力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3.健全原水水质监测体系

(1)完善厂区内自控设备,监测出水水质

随着水厂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厂内配备的水质在线分析仪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水厂中,仪表能在线检测各监测点的水质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可进行手动或自动控制,及时调整加药、加氯量,保证各水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效果,保证出厂水水质。对于一些自控检测仪表不完善的企业,需进行技术改造,完善必需的在线监测仪表,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能降低化验、操作劳动强度的仪表。对于在线监测设备完善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使在线水质分析仪表能正常发挥监测功能,达到控制、指导生产的目的,除仪表自身精度、性能的好坏还有仪表采样点的正确选取、仪表安装工艺及日常的维护保养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为保证仪表的正常、稳定工作,必须加强仪表的在线维护管理。可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进行仪表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并对仪表进行定期校验,保证仪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定时对仪表进行清洗,保持传感器的清洁。

(2)手控与自控相结合,提升水质内控指标,确保出厂水质安全

在水厂过程水控制当中,对沉淀水、滤后水浊度指标的控制。可采用在线水质仪表和人工检测相结合的办法,控制供水水质。通过水厂过程水各个生产工艺点的在线水质仪表,控制生产过程水指标。水厂值班人员每小时对原水臭和味、色度,生产过程中水的臭和味、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臭和味和色度进行人工抽检,以保证水质安全。

4.制定合适的应急预案

不同的应急技术预案在应急处理水污染事件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每座水厂的水源不同、潜在污染源不同、水厂现有的处理工艺与技术配备等等都是不同的,因此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必有所不同的。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首先要做好对水源潜在污染源的调查,分门别类进行风险预测分析,针对特定的目标污染物作出相应的应急技术方案。由于不同水厂具有不同水源,其目标污染物也不同;同一污染物在不同水厂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会完全相同。如针对氯苯的突发污染,由于浓度不同,有的水厂可以采用临时投加粉末活性炭应急预处理,有的水厂也可能采用曝气吹脱进行应急处理。要设计与实施好水厂水质的应急预案,首先要进行调查水源,按照各种不同的水源与污染程度的大小,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对应的应急预案;其次,对生产设备应加强对其保养,有了生产设备运转正常,才能保证厂出水的水质,有效保障供水的安全性。

5.加强控制水源地污染

水厂运行与供水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优质的水源,只有对相应的安全水源有所确定,才能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为此,水厂应加强重点全面排查水源地污染的区域与河流沿线高污染企业的工作,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单位需要全面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还有部分私自排放污水对水源造成污染的企业应责令其加以整改,同时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罚款。此外,对于部分难以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水资源的处理,国家相关部门要依照法律对其关停。

6.提升工艺污泥、污水资源化程度

工艺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当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成为水资源。若直接排入水体,而不有效利用,即属于一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对于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以,国家应加强分类供水系统建设,提升中水回用率。同时,出台科学政策措施,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中水回用,进而降低水资源浪费率。另外,对于污泥,同样需要经济政策支持污泥回用,强化污泥处理研究,提升污泥处理的有效率,防止导致二次环境污染,使污泥利用率最大化,进而提升污泥的资源化程度,进而提升水厂的出水质量。

7.加强生产设备的保养维护

各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水厂出水水质的有力保证。尤其是沉淀池的排泥、滤池的反冲洗设施、加氯间的加氯设施、加药间的加药设施等是水厂水质保障的关键设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主动收集设备运行信息

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根据厂区生产情况分班组,不同设施中的设备保养、检修等维护工作可全部落实到各个班组,并且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为避免重复设置机构和人员,使专业管理的要求与日常生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所有岗位均定为技术岗位,变计划维修为生产维修。各班组的生产人员在日常运行中收集设备运行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出维修意见,使设备在最佳运行状态的运行,避免对一些非重点设备进行不必要的预防性定期维修而造成的拆卸磨损,而减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制定运行制度,定期对构筑物进行清淤、清洗和消毒,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如对絮凝反应池、沉淀池每年清泥一次,清除沉积在池底的淤泥;对各排泥阀进行检查、维护,保证排泥系统正常工作;对清水池一年清洗一次。清洗完成后加氯进行浸泡消毒24h,防止池里细菌等滋生,保障供水安全;对于一些大型水厂的蒸发器,定期清洗瓶胆,委托具备相应检验资质的单位对蒸发器瓶胆的承压能力以及内部传感器、缓冲罐、氯气释放系统的安全阁等进行检验,并对蒸发器瓶胆称重复核,当重量减少超过一定重量时,需立即更新;疏通输氯和传感器连接管道,测量输送管道壁厚,复核机械强度,确保加氯系统安全。

8.合理控制水厂建设周期和规模

对于城镇水厂建设,必须控制好规模。城镇规划建设水厂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制定适度的工程规模。若建设规模过大,会增加一次性资金需求,延长了工程建设周期,无法及时落实建设资金,有限资金投入,无法尽快产生效益。若建设规模过小,则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所以,对于水厂建设,在满足规划前提下,必须控制于适度规模水平。

9.加强药剂采购及使用管理

水厂使用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水处理药剂,应具有生产许可证、省级以上卫生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及化验报告,并应执行索证及验收制度。供水厂采用的水化学处理药剂、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每批净水药剂及材料在进厂时、久存后和投入使用前必须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抽检;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投入使用。

结语

对各环节水质如何进行控制好是自来水产品质量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我们应当在水厂工艺与水源控制上面有所加强,深化对生产方式进行有效改进,积极提倡选取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强化制度方面建设,使“水质安全、设备安全、人身安全”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带动改进水厂的生产工艺和促进生产方式,全面使管理水准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振,刘汉湖。我国城市供水的水质现状、问题及对策[J].净水技术。2010(04)

[2]李玉臣,吴雪梅。北京城市重要水源污染预警系统应用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