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闫丽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闫丽娟

闫丽娟

淅川县金河镇希望小学闫丽娟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巧设问题,科学引导。

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设计问题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知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当然有获得的成分,同时它又在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中体现出来,当然离不开参与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相差数量关系,教师组织了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从已知的个数过渡到未知个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并且由已知数的数量关系自主迁移类推,体会含未知数的数量关系,在积极参与中快乐地获得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接着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最后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三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