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孙大庆

(江苏省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江苏姜堰225527)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94-01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求的是会学习的人、掌握学习方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应如何上好数学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例如: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一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的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来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cm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cm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cm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cm的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联,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cm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就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的另一证法。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总之,教学无常法,教学无定法,只有我们把学生素质的提高放到首位,灵活利用数学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方法、学会做人,初步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⑤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