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根治手术及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中耳炎根治手术及疗效评价

吕璐

(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四川广安638000)

中耳炎为耳鼻喉科多发性非化脓性炎症疾病,以中耳为主要发病部位。该病一旦发生,即可严重影响听力,而中耳积液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中耳炎以儿童为好发群体,针对儿童而言,因自身抵抗力较差,咽鼓管腔内径呈过宽显示,长度有限,进而造成咽部分泌物或细菌易经过鼓室,引发中耳积液,最终导致本病。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根治手术对中耳炎治疗,本文就病因及根治手术实施要点加以分析,以普及公众认知,增强整体防治效果。

1中耳炎根本病因是什么?

针对临床收治的中耳炎而言,目前尚未阐明发病机制,但就咽喉管感染及功能不良性质展开分析,致病基因已被临床接受。深入探讨病因发现,因患者咽鼓管自身功能存在障碍或出现阻碍,促使空气较难入中耳腔,而中耳腔中的空气受吸收能力的影响,以负压状态为表现,在此条件下,中耳黏膜血管即会出现不断扩张样变化,通透性明显增强,最终诱导中耳积液产生。

2根治手术治疗措施包括哪些

2.1鼓膜穿刺术

在实际对中耳炎治疗期间,采用鼓膜穿刺技术,除可对疾病准确做出判断外,更可对其展开治疗,此种治疗手段,具对机体损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在治疗中,穿刺针经鼓膜前或后下方刺入,直达鼓室部位,固定针头,并吸取干净集聚的积液,依据积液的不同形成,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在鼓室注射治疗时,应用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所起到的作用与鼓膜自身配置基本一致,但前者可防范并发症发生。在鼓膜穿刺鼓室技术实施后,除可有效引流鼓室中积液,更可缓解中耳腔负压,优势在于药物可在中耳腔直接作用。此项技术不足之处在于,自身穿刺通气时间通常较短,在穿刺过程中,患者中耳炎一般未完全痊愈,中耳腔中易有渗出液再次出现,需多次作穿刺和引流工作。

2.2鼓膜切开置管术

此项技术为切开鼓膜后,将扣眼形状的通气管于鼓膜切口上放置,在完成此项操作时,通气管会呈6-8周保留,而最长保留时间可为1年。在一次性留置导管作用下,可有效排出鼓室中积滞的积液,而借助导管,可注射相关治疗药物,进而为鼓室内外气压维持长期稳定提供了保障,以对咽鼓管相关功能的恢复予以促进。鼓膜置管后,常有鼓膜穿孔、感染、通气管堵塞等多种并发症发生,故在治疗期间,需加强并发症的防范,以增强治疗成效。

2.3鼓膜造孔术

近年来,激光和等离子鼓膜造孔技术为新型治疗中耳炎的术式,具治疗效果好、安全、创伤小等多项优势。有较多学者开展的鼓膜置管和鼓膜激光打孔的研究中,得出与鼻咽癌放射治疗比较,二氧化碳激光鼓膜造孔技术作用更为理想。

2.4经鼻内镜或鼻咽喉镜药物注射术

目前,电子鼻咽喉镜取得了显著进步,其将导管经鼻或口于咽鼓管中插入完成注射,此种情况下,药物可经咽鼓管入鼓室,进而发挥消肿抗炎效果,促使鼓室渗出液有效减少及排出,使鼓室内外压力明显恢复。此种治疗技术,除使咽鼓管得以有效疏通,咽鼓管堵塞消除,相关功能改善外,还可对炎症及变态反应有效抑制,促使咽鼓管黏膜水肿有效缓解,在增强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防范并发症发生。

2.4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就咽鼓管而言,其所拥有的生理功能,在于保持中耳和鼻咽部间压力的平衡,通过清除黏液纤毛,最终发挥鼻咽部声音恢复的的作用。此器官表面有较多的活性物质分布,可使自身表面张力有效降低,对管腔开放予以维持,且可为维持咽鼓管正常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后,可增加咽鼓管分泌物,引发咽鼓管肿胀,进而影响到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而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可重新的活性物质分布,发挥促咽鼓功能恢复的效果。多项报道均指出,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以上。

2.5腺样体切除术

中耳炎患者并发咽鼓口阻塞症状,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相关,此症状也是重要的引发部分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腺样体肥大,可影响到咽鼓管的引流,进而增加中耳负压,后可诱导血管壁通透性上升及中耳黏膜静脉扩张瘀血,最终诱导鼓室漏出液发生。在腺样体切除技术实施过程中,于临视屏幕下,可切除多余腺体,自身具操作方便、视野清晰特征,未对周围组织构成损伤,且并发症率居较低水平,故在临床上应广泛开展应用。多项学者报道指出,腺样体上所分布的细菌生物膜生成,与中耳炎疾病发生关联密切,在腺样体内部和表层取样均发现,病菌发现率在10%左右,包括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腺样体切除术相较传统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因此手术可通过屏幕对内部结构显示,术野清晰,可避免手术操作对周围正常组织构成损伤,且术后并发症率也居较低水平。

3小结

目前,临床尚未对中耳炎病机定论,其病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开展手术治疗时,需依据病因,对相应的治疗方案选择,治疗的核心在于对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予以保持,促使咽鼓管正常生理功能有效恢复,以获得理想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