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浅谈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石磊

石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必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高等教育要推进创业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切实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1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高校扩招之初的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达495万人,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达到了611万人,2010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30余万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离校时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2009年四季度,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和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济恢复时期,政府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摆在全国就业工作的首位来落实和解决,采取研究生扩招、扩大招收大学生村官、预征兵入伍等一系列非常规手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不容质疑的是,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创业不仅可以自己就业,还可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会产生倍増的效应。

1.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更需要有一批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城乡产业结构在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劳动者不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个单一工种的操作者,还应能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并进入计划、管理、服务等经营环节。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需求。

1.3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质量,持续发展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面对这种严峻挑战,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业能力培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毕业生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2.1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团队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层层推动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组织开展校友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名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氛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创业萌芽意识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2.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推行辅修制,增强课程的选择与弹性,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浙商概论》、《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实务》等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文化底蕴和提高创业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

2.3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养成学生的创业个性心理特征。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设立专门学生创业管理机构,进行学生创业项目的组织、督查、评审和验收,开展学生创业专题培训、经验交流、个别辅导等创业教育活动。通过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实践,可以培养更多的创业综合性人才,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创业实践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领略市场经营的风险,学会预测市场变化,掌握市场信息,为今后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打开视野,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创业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祖国的呼唤,作为高等学校,理所当然地要探寻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迎接新世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