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法鼓膜修复术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刺激法鼓膜修复术临床分析

周虎军胡国勤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和平路耳鼻咽喉科2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刺激法鼓膜修复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有鼓膜穿孔的196例(213只患耳,其中108只左耳,71只右耳,17例双耳患者),采用刺激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结果:经过治疗后,治愈187耳,无效15耳,中断治疗11耳,总有效率为92.57%。结论:采用刺激法对鼓膜穿孔进行修复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促使鼓膜再生愈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刺激法;鼓膜修复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73-0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骨膜、中耳黏膜或者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耳科疾病。其临床症状有耳内长期或者间断性的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炎症在经过治疗6-8周以后仍未消除,即可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方法有灼烧法和夹层法,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有鼓膜穿孔的196例(213只患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刺激法进行治疗,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有鼓膜穿孔的196例(213只患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4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41.3±2.5)岁,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1.4±0.8)年。其中年龄<20岁21例,21-30岁75例,31-40例43例,41-50岁39例,>50岁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耳内反复流脓、耳鸣、头晕、听力低下等,检查可见患耳鼓膜穿孔,直径为2.5-4.0mm。

1.2入选标准

患耳的入选标准:①选择外耳道较为平直的,宽大的,直径必须在1cm左右。②患耳附近的器官功能均正常。③干耳2周时间以上,剩余鼓膜与鼓室内壁没有任何连接,鼓室无上皮组织的入侵。④电测听语音频率气导阈值在40-50db以内,贴补试验阳性。

1.3方法

外耳道常规消毒,然后给予患耳表面麻醉,即在鼓膜穿孔周围放置10min浸有鲍曼氏液的棉片,可观察到鼓膜穿孔四周边缘有上皮浮起,颜色为暗红色或者乳白色,如果观察不甚明显,可以重麻,直至可见上皮浮起。采用耳镜进行观察,用鼓膜修补术器械的尖针从鼓膜的边缘位置向鼓膜中心刺挑上皮,将上皮层全部用中耳息肉钳取出,使纤维层充分暴露,此过程形成的渗血新鲜创面为1-2mm左右。然后在创伤面上贴敷浸有5%硼酸尿素液的棉片,有支架搭桥的作用。叮嘱患者将5%硼酸尿素液滴入耳内,2次/d,早晚各一次。每周使用此方法一次,直至鼓膜穿孔完全闭合。

1.4评价指标

鼓膜穿孔按照大小可分为小穿孔(直径<2.5mm)、中穿孔(直径在2.5mm-4.0mm之间)、大穿孔(直径>4.0mm)。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愈187耳,无效15耳,中断治疗11耳,总有效率为92.57%。年龄越小,治疗时间越短,鼓膜的愈合率越高;病程越短,治疗时间越短,鼓膜的愈合率越高;鼓膜穿孔直径越小,治疗时间越短,鼓膜的愈合率越高。治愈的患者的听力在电测听语音频率气导测试中提高了15-20db以上的占156例(83.42%)。鼓膜穿孔直径大小与治疗效果如下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有常见的致病菌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展,已存在的鼓膜穿孔受到外耳道或者是咽鼓管的感染所致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类型有单纯型、骨疡型以及胆脂瘤型[1]。本文着重介绍单纯型,也是最常见的,其主要临床症状有病变部位局限于中耳鼓室黏膜,一般没有息肉和肉芽的形成,当鼓室黏膜受到感染后,及时给予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但是鼓膜穿孔较大时可对锤骨柄形成破坏,间歇性流脓,量可多可少,当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次数以及脓量会有所增多脓液具有一定的黏性,无味,常伴有轻度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孔部位在紧张部,穿孔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鼓膜边缘均有残留边缘。临床上采用烧灼法、夹层法以及内窥镜法治疗鼓膜穿孔,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治疗时间长,治疗次数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刺激法是目前临床医生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可靠、无痛、无不良反应、治愈率高的特点。刺激法是将鼓膜穿孔周围的上皮进行破坏,使纤维层充分暴露,形成渗血创面,从而使纤维母细胞的生长速度远远大于外层纤维细胞的生长速度,使上皮与黏膜之间不形成连接。然后将上皮全部取出,在创面上使用含有5%硼酸尿素液的棉片形成支架搭桥,促使鼓膜穿孔边缘肉芽的形成,新生的上皮细胞在鼓膜平面上进行平移生长,进而形成新生鼓膜,使穿孔逐渐愈合。使用5%硼酸尿素液滴入耳内的作用是促进鼓膜的生长,使鼓膜局部保持湿润,有效预防感染。本文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越小或者是病程较短或者是鼓膜穿孔直径较小,患者治疗时间越短,鼓膜穿孔愈合的速率越快。经过刺激法治疗后,患者的听力明显提高,流脓次数和脓量显著降低,改善了患者的生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患者治愈187耳,无效15耳,中断治疗11耳,总有效率为92.57%。证明刺激法治疗鼓膜穿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采用刺激法对鼓膜穿孔进行修复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促使鼓膜再生愈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剑虹.刺激疗法治疗鼓膜穿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201.

[2]马雅静,洪钱江.中医参与刺激法耳膜修补术53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2(3):9-10.

[3]张宝根.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