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李建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李建平

李建平

李建平(盘县第六中学,贵州六盘水561600)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科学家的。”他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要成才就要善于思维。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地培养起来的。语文教学也是从多种渠道来培养思维能力的。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有效的提问,是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推动力。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有意识地使矛盾激化,设疑发问,来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在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富有逻辑性的追踪提问,可以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这里仅就课堂提问艺术问题,作了一点探讨。

一、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适度的把握

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

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对学生有个交代。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

三、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提问方式:

1.逆向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造成矛盾,促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的交锋,去伪存真。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像这样可以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投石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教师又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于是教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3.查漏式。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名人伟人的错误更易于增长大众的学问。教者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忽略不计或为尊者讳,最好是在名人伟人文章的失误处宣传科学和民主精神。

4.比较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比较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取舍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发展智力,培养其创造精神。

总而言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提问如果不当,是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导致教学失败的。因此提问有七忌:忌概念不清,逻辑混乱;忌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忌无的放失,难易失度;忌要点不明,主次不分;忌“满堂问”,形式单一;忌惩罚性地滥用提问;忌没有准备,信口开河。叶圣陶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趣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古语云:“引而不发,跃如也。”今天,我们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