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锣鼓乐特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浅谈中国锣鼓乐特性

许奇

许奇

(河南省京剧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J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生活的复苏,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乐,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国各地,专业与业余两支队伍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国锣鼓乐的繁荣局面,令人刮目相看。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音乐界前辈及众多同仁,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中国锣鼓乐特性这一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仅针对乐队型态和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本人教学及演奏实践,谈谈自己粗浅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关于乐器分类

我们的先人早在周朝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就创始了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俗称“八音”,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乐器的演变虽不断发展,但大体上仍沿用这种“八音”分类法。中国古代音乐家并未特别对打击乐器再进行分类,所以打击乐器散见于八音之中。

二、乐队型态

中国锣鼓乐,就共乐队型态可分为清锣鼓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别。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等诸方面,无论清锣鼓乐队或丝竹锣鼓乐队,因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呈现不同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形成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乐种在诸多方面又有着他们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共同性。

(一)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

1、清锣鼓乐队

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锣鼓二字在这里应是对打击乐器广义的泛指,是人们根据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惯称谓,这是因为清锣鼓乐队的乐器组合配制并非完全都是由锣与鼓两种或锣与鼓两类乐器所组成。代表性乐种有苏南十番锣鼓(清锣鼓)、淅东锣鼓(清锣鼓)、陕西打瓜社、四川闹年锣鼓、安徽花鼓灯锣鼓、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花敲鼓等。主要特征为,其一,以群体合奏表演为主,少则3-4人,多由十几人,甚至今天发展为上百人人的大型锣鼓队;其二,以鼓、锣、演为主,少则3-4人,多则十几人,甚至今天发展为上百人人的大型锣鼓队;其二,以鼓、锣、镲三大类为主要乐器的多种组合与表演形式;其四,鼓为主导地位,并起领秦与指挥作用;其五,节奏性强音响色彩丰富。我国传统的锣鼓乐在乐器配制方面有多种乐队组合形态。在打击乐器的使用上,因地区、乐种的不同乃至同一地区、同一乐种、不同乐曲,打击乐器的配制也不尽相同,加之乐器形制的各异,形成多种风格特色的不同形式。

2、丝竹锣鼓乐队

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弹奏乐器与拉弦乐器相结合的乐队,总称为丝竹锣鼓乐队。按其不同的乐队形态又可分为鼓吹乐队和吹打乐队两种,这是中国锣鼓乐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

(一)节奏与色彩功能

节奏性与色彩性是锣鼓乐的主要特性。就锣鼓乐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无论是鼓类、锣类、镲类及板梆、铃类,其绝大部分均属节奏性乐器。它们音响强烈,发音相对短促,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每一件打击乐器,又以它本身所具备的不同音响色彩和节奏变化体现于乐曲之中。同时,还可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使它产生多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即使在同一打击乐器也同样是这样,还有那无数的不同乐器组合形式,又可产生丰富而多样的复合音响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各地打击乐器的形制也有所差异,同属一类乐器,而产生不同音响色彩,这就形成了一个五光十色、变化丰富的而多姿多彩的奇妙音响世界。不同的锣鼓乐种,从打击乐器本身的色彩性方面,就能反映出鲜明的地方音乐风格特点。

(二)、伴奏功能

吹奏乐器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担任着主奏的角色,无论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还是以管子、笛子、笙为主奏乐器,在它们演奏乐曲旋律时,锣鼓一般情况下处于伴奏从属地位。在乐器的选用、组合形式、演奏手法、力度及速度变化、情绪的起伏等方面,无不服从于乐曲及主奏乐器的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锣鼓已成为鼓吹乐和吹打乐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由于它音响强烈、色彩丰富、节奏性强,在烘托、渲染主奏乐器情绪方面,发挥着别的任何乐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伴奏功能。在民间素有“三分吹,七分打”之说法,也正是这种功能作用的恰当比喻。我想这里所说的“三”与“七”关系,并非指“吹”与“打”二者宰是一种数与量的比例,应当理解为是强调“打”--锣鼓,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的重要性而不可忽视。锣鼓的伴奏功能同时也体现于舞蹈、戏曲及说唱音乐之中,尤其是戏曲锣鼓尤为突出。锣鼓无论在配合演员动作、舞蹈、唱腔方面,或是在渲染戏剧效果、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伴奏功能作用,成为戏曲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节拍加强功能

在鼓吹乐和吹打乐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中,像板、梆子、木鱼、小镲、铛锣等这类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它们主要表现为敲击节拍。节拍性乐器演奏固然简单,如要担负起带领乐队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表现,就并非是一件易事。演奏者必须相当熟习乐曲内容才能担当此任,故,节拍乐器,即使是一件梆子为其乐队伴奏,它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是在演奏四分之四拍、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一拍节拍中或是在“紧打慢唱”的演奏中,都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节拍加强功能作用之感觉。这样的运用表现手法,不但是对整首乐曲起到稳定节奏和控制速度的快慢及力度的变化,同时对吹奏乐器来讲,也是一种极好的“制约”和依托,使二者的演奏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演奏效果。

(四)独立表现功能

各地的锣鼓乐都具有它自己独立的表现功能,大量的清锣鼓曲就是例证。近年来,不少锣鼓曲展现于国内外舞台,使人为之振奋。它既能表现红火的场面,又能表现细腻的情趣。从80年代以来,锣鼓乐的兴起与繁荣,充分显示了它那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鼓的领奏功能与即兴演奏手法

鼓,在中国锣鼓乐和鼓吹乐与吹打乐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为群音之长”、“八音之领袖”。在清锣鼓中,鼓为领奏乐器,就是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它与主奏乐器同样具有领奏和指挥的功能。鼓师通过鼓点以及运用的变化来把握整首乐曲的速度、力度、表情和整体结构中的“起、转、收”,以便使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演奏达到统一、协调、和完美。与此同时,鼓师还应当即兴演奏的能力的,这就要求鼓师不但要熟习乐曲与锣鼓以,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娴熟的击鼓技艺。在乐曲演奏中,除锣鼓段落外,鼓的演奏手法主要表现为随主奏乐器的旋律和节奏而自由发挥,决非采用完全同于主奏乐器的旋律、节奏的刻板演奏手法。鼓的即兴演奏,为乐曲增添了活力和光彩,给人一种无穷节奏变化之感,这也正是我国民间音乐魅力所在,我们在向民间音乐家采风学习时,对这一点颇有感受,是我们新一代音乐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的一种演奏技能。鼓的领奏指挥功能还体现在,一支好的鼓乐队,纵然首先取决于优秀的主奏乐手,但鼓师的演奏技艺和领奏能力好与差,对乐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地区民间鼓乐队中,有优秀的管乐家,必需要有优秀的鼓手相配合,二者相依相存,必不可少,这样才能成其为一支高水准的鼓吹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