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癌痛近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中医药治疗癌痛近况

赵飞许尤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暨附属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癌痛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在癌痛的治疗上,有“三阶梯止痛方法”,然而癌痛的临床治疗远比将疼痛分为三个等级复杂得多。临床上中医治疗癌痛具有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和戒断性等优点,并且许多方法既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又具有抑瘤抗癌的功效,极大地丰富了癌痛治疗的内容。

关键词:癌痛;中医药;治疗;综述

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恶性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并且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在癌痛的药物治疗上,有WHO和NCCN指南的制定的“三阶梯止痛方法”,然而临床实践证明,仍有36%-50%的癌症患者忍受的疼痛程度足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亦存在潜在毒性并且阿片类药物也有很多的毒副作用。祖国医学对于癌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癌痛具有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和戒断性等优点,而且很多方法既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又具有抑瘤抗癌的功效,极大地丰富了癌痛治疗的内容,现就中医药治疗癌痛近年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内治法

1.1中医对癌痛病因病机的认识癌痛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正气亏虚、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痰瘀互结,邪盛导致癌毒内生。癌毒侵袭机体,可直接侵犯脏腑经络,阻滞不通,导致癌痛发作,或癌毒留滞,与痰瘀互为孳生搏结,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肿块一旦形成,则大肆掠夺人体水谷精微以自养,生长迅速,正气亏虚难以抵御制约,肿块不断增生,一方面大量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导致正气愈加亏虚;一方面阻滞脏腑经络气机,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内生痰浊瘀血,痰浊瘀血又与癌毒胶结在一起,阻滞经络,导致癌痛的发生[1]。

1.2癌痛的辩证分型目前对癌痛的辨证分型大都离不开气滞血瘀、气阴亏虚、痰湿内阻、热毒内蕴、阳虚寒凝等类型。常用治则包括: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清热解毒、疏风散寒、补虛止痛法,而由于癌痛多发生于癌症晚期,引起其症候多变而夹杂,以上治法也互相掺杂。

1.3单方验方方面:李景梅等[2]用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加减化裁,结果表明癌痛散不仅具有较好的抗癌止痛作用,并有无成瘾性、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同时对扶正固本,改善整个机体状态均有一定效果。刘翠峰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38例虚寒型癌症腹痛患者,总有效率达92.11%。刘明霞[3]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42例,有效率93。韩旭[4]用消肿散癥汤治疗癌性疼痛患者49例,与西药组(三阶梯用药)50例进行比较,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7.55%,西药组为74.00%(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当。

1.4增效减毒方面李剑英等[5]采用加味增液汤治疗阿片类镇痛药所造成的便秘,选择90例因服用阿片类镇痛药所致便秘的肠燥津亏证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加味增液承气汤组)、西药组(乳果糖组)和中西组(加味增液承气汤+乳果糖组),评价3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包括便秘症状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便秘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均为中药组、中西组优于西药组(p<0.05),中西组优于中药组(p<0.05)。陈高阳等[6]将5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组25例在治疗癌痛第一阶梯止痛中仅口服中药止痛方剂,第二、三阶梯止痛中同时加服西药,两组进行止痛疗效、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止痛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副反应轻。

2.中医外治法

2.1中医外治法概述外治法主要利用外治主要利用敷、贴、熏、洗、滴、吹及局部涂擦针剌等方法,将中草药制剂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主要利用药物透过皮肤、黏膜、腧穴、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发挥整体和局部调节作用,是中药治疗癌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止痛迅速,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

2.1外敷药:陶寰等用癌痛宁巴布剂治疗癌痛,贴于病痛部位和特殊瑜穴,连用7天,同时以蟾酥膏和吗啡缓释片为对照,结果癌痛宁巴布剂总有效率81%,对中度疼痛的镇痛效果较好,优于蟾酥膏组(p<0.05),但较吗啡缓释片组差(p<0.05)。肖俐、韩蕊珠等[7]自拟温阳行气膏外敷阿是穴治疗骨转移癌疼痛,对照组疼痛时服用布桂嗦片,每次30mg,疗程1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在疼痛完全缓解率、止痛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田华琴等采用散结祛瘀、攻毒止痛类中药配伍制成癌理通膏剂外敷,40例患者中疼痛减轻或稳定者19例,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且血小板数量降低,说明癌理通有降低血小板数目,改善癌症患者的高凝、高黏滞状态的作用。

2.2外涂药:寇胜玲、薄丽亚等自制元麝止痛液外涂癌痛相应部位治疗癌性疼痛,总有效率86.84%,对照组(扶他林乳胶剂外涂)总有效率65.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盖贵堂[8]采用癌痛酊搽剂合三阶梯治疗36例(治疗组)和采用三阶梯治疗30例(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止痛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止痛持续时间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平均持续止痛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延长。王凡星、刘晓等[9]对40例癌痛患者采用以痛为腧予中药乌芎止痛酊外涂癌痛相应的体表治疗部位,3-5次/d,7d为1疗程,总有效率90.00%。

3其他治法鼻吸入法、透皮疗法、灌肠法、针刺疗法、穴位注射、艾灸、穴埋线、推拿按摩等治疗癌痛均有一定疗效。此外,中医在癌痛治疗方面强调心理调护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癌痛,通过调节呼吸,气功,按摩音乐疗法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在心理调护的方面在强调以平为期,同时建立在疼痛特点评估基础上的个体化调护治疗是中医对癌痛患者调护的特色之一。

4.总结与展望中医药治疗癌痛效果值得肯定,可与癌痛三阶梯疗法产生协同或者叠加的作用,可以减少癌症三阶段疗法的用药剂量,减轻癌痛三阶段用药的不良反应,减缓阿片类药物的耐药性的发生。中药止痛作用广泛,疗效温和持久,不良反应较低,基本不存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头晕等不良反应,也不存在耐药性、戒断和成瘾问题。针刺及中药外治法具有止痛迅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副作用少等特点,无需特殊的设备和场所,可反复多次选择,可减轻患者的爆发痛。因此,应积极探索新途径,研究新方法,使之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使患者尽快缓解疼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WHO让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海波,吴勉华.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50-52

[2]李景梅,王晓婷.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9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4,21(2):41-41

[3]刘明霞.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42例[J].国医论坛,2005,20(5):5-6

[4]韩旭.消肿散癥汤治疗癌性疼痛99例[J].新中医,2007,39(4):95-96

[5]李剑英,陈孟溪.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阿片类镇痛药所致肠燥津亏型便秘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9):76-78

[6]陈高阳,刘延庆,高鹏,邰亚宏.中药止痛胶囊治疗癌性疼痛25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1):16-17.

[7]韩蕊珠,肖俐.温阳行气膏外治治疗骨转移疼痛4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杂志,2012,16(1):23

[8]盖贵堂,刘耀平,王丽艳,等.癌痛酊外用搽剂合三阶梯止痛治疗肝癌疼痛36例[J].世界中医药,2009,4(2):94-95

[9]王凡星,刘晓,朱宏锦,等.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40例[J].中医外治杂

志,2010,19(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