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李红

摘要: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的美誉,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诗人,佛教典籍《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潜心修佛,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一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中。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王维诗歌当中具有的佛禅意境。

关键词:王维佛禅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5-0008-02

诗歌自从诞生之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地位,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唐代是我国诗歌全面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唐代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代表,比如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盛唐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白居易;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人,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自传入我国以来,生根发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发展在唐代形成了一种新的门类——禅宗,禅宗在唐代具有通达、开放的特点,而唐代体现出来的一种盛唐精神与禅宗这种质朴明快的风格不谋而合,因此,禅宗在唐代迅速发展并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学当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有很多有名的诗僧,像寒山、皎然、灵彻等,在修佛参禅过程中,经常会以诗歌的形式来启发门人。很多诗人都喜欢和这些禅僧交朋友,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与禅僧交往甚密,他们和禅僧一块写诗唱和,而且也向禅僧学习参禅。王维、白居易等人,在晚年更是都成为佛禅的忠实信徒,他们出入佛禅,与和尚交往,以居士自命,作诗喜援禅语,或直接歌咏禅境,从而使诗苑更添异彩。故金人元好问这样来总结诗与禅的密切关系:“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本篇论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歌当中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唐代著名诗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王维的诗歌大约有400多首,里面有大量的描写山水的诗歌,王维和孟浩然一起成为唐代山水诗歌的杰出代表。王维的一生潜心修佛、参禅悟道、禅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的创作中。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笃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自己的母亲崔氏曾经拜大照禅师为师,穿粗布衣服,吃普通素食,吃斋念佛,住在山林里面,生性喜欢安静的环境。大照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死后,就由普寂统其法众。开元三十年,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维的母亲得拜这样一位高僧为师,持戒安禅三十余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了。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王维在三十九岁时所写的《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中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可见他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王维交往的僧人居士也很多,仅在他的诗文中记有姓名的就将近二十人。另外,我们从王维的字也可以看得出来,王维为自己取字“摩诘”,就是从《维摩诘经》里面来的。可见,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王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的喜爱佛禅,而且在佛禅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掌握了很多佛禅方面的理论,是唐代其他文人所不能企及的;二是王维把他所掌握的佛禅思想和理论通过他的诗歌表现了出来,王维的诗歌具有空灵的特点,可以说是深得禅家精髓,王维的诗歌中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达到了高度的结合,使人正是通过这种双重体验的完美融合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的。因此,王维在唐代诗人中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和中国大多数文人一样,有着儒家济世的思想,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中过进士,在唐代当时也很有名气,但不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安禄山叛军俘虏被逼无奈在当时的伪政府里面担任了官职,唐肃宗返回长安后王维被贬官,之后王维一直都是仕途不顺利的,难免在内心世界产生隐遁的思想,寻找仕途以外的其他派遣方式。禅宗的主张就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去体悟空灵的心性,禅宗并不反对入世,反而反对单纯的参禅修佛,这种观点很受王维的青睐,也迎合了王维当时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他一方面仕途受挫,看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污浊昏暗,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世俗的心去彻底的隐居起来,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使王维在禅宗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王维成为了忠实的禅宗信仰者。去除尘欲,却又不脱离官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借取禅宗的理论,力求心地静寂。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必然会对作者诗歌的创作起到很大的影响。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描写了一个初秋的傍晚,刚刚下过新雨,雨后的景象十分的惹人喜爱,青松、翠柏、明月、清泉构成了一连串静谧的意象,又写了明月下的人物,洗衣归来的女孩儿们,莲花、渔舟又构成了静中有动的意象。这一系列的景物的描写都显得那么的清新自然、清纯可爱。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他是以自己禅宗的内心世界去体悟大自然的一切,这一切在王维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又是那么的可爱,在《山居秋暝》里,诗人是以空山为中心,描写空山周围上下左右一系列的意象,以一种超越自然的方式进行的审美观察,这一切都出自王维的内心,而不是单纯的景物的描写,产生了一种空朦旷寂而又灵动之致的美学效果,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愉。

我们再来看王维的诗歌《终南别业》,在这首诗里面,王维说自己到了中年的时候颇好禅宗,自己在晚年时候住在南山,每天独来独往自得其乐,接下来他又引出了两个意象,水和云,从视觉上看到的是天上的浮云,听觉上听到的是潺潺的流水声,是一种动静交融的意象描写,接着作者又说自己偶然遇到林叟,便谈笑起来。作者在这种孤身一人独居的情况下并没有孤独寂寞的感觉,而是能够从自然景物中体悟到大自然的变化。作者将自身融入到宇宙的变化之中,构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禅的境界。

禅宗对于王维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禅宗的意象之说,比如我们前面举过的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和《终南别业》这两首诗中,王维都为我们构筑了静谧优美的意象,有青松、翠柏、明月、清泉、浣女、空山、浮云、流水,这些意象实际上都体现禅的境界。其次,禅宗讲究一个无我两忘的境界,这一点对王维的影响也很大。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引入到山水诗歌的创作中,王维和孟浩然是继谢灵运和陶渊明之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所以王维有大量的山水诗歌,在他的这些山水诗歌中,都表现出了禅宗的一种意境和境界。王维表现山水,首先是对山水的观察和体验,把自己主观的想法融入到大自然的万物当中,主观世界与自然万物混为一谈,达到王维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禅宗境界。王维的《辛夷坞》里描写了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然而王维接着又说辛夷花开放,又默默的凋落,不需要引起别人对它的关注,也不需要人们对它的爱怜和同情,没有生的快乐也没有死的悲哀,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没有物我、时空之分,辛夷花的一切似乎与人都毫无关系,只是在一动一静中传达着大自然静谧的一切,无声无息的变化,这个境界就是王维诗歌艺术世界里追求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禅宗还有一种无生观念对王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王维的《哭殷遥》里面说自己学无生,晚年的《秋叶独坐》里面也有自己除去生老病死唯一的途径就是学无生。无生是佛教里面对于寂灭和涅槃的另一种说法,学无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王维学无生的主要方式就是坐禅,以此寻求内心静谧的世界,平静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物我两忘,超脱的境界,这种坐禅的方式对王维诗歌的创作同样有影响。当诗人从坐禅的静谧中走出来的时候,就会把这种心态转而投入到对大自然景物的关照和描写当中,把自然界的一切作为他凝神关照和细心考虑的对象,从而从对自然景物的物象描写进入到对其意境、本质、神韵的描写。由于受到坐禅的影响,王维特别喜欢观察自然景物的静态特点,在王维的审美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无论是空山、青松、翠柏、清泉、辛夷花这些静态的景象,还是浣女、浮云、渔舟、莲动等动态的意象,这些意象在王维的眼里都是静穆的,平静的,它们无不表现着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与坐禅相关联,王维特别喜欢写自己独坐时候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王维《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里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从果落、虫鸣、鸟声反衬山林的静谧,寄寓诗人的幽独情怀。

总之,家庭的影响,个人的喜好、仕途的艰辛、官场的昏暗,这一切因素造就了潜心修佛的王维,佛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境界的渗透,使王维对自己周围一切的看法都有了不同与唐代其他诗人的特点,心中有感笔下自然有情,这些看法无不转化为优美的诗句出现他的弊端,为我们创造了呆了禅味的艺术世界,达到了作者主观与大自然万物最大的统一和和谐,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安详,使他的诗具有了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的禅宗审美观,也使得王维诗歌与佛禅之间有了极其密切的联系,无愧于他“诗中之佛”的称誉。

作者简介:李红(1980—),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及大学语文的教学(辽宁省鞍山市,114051)。

参考文献:

[1]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卢燕平《论王维诗“静”的手法及其心态》哈尔滨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

[4]袁宏轩《王维山水诗略论》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5]潘静《禅性禅境禅愉》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12期105页

[6]胡遂《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107页

[7]邱慧《试析王维诗与禅宗的联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7期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