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杨秋旸

——对高中教学以及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认识

杨秋旸湖北省襄阳一中

【摘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着重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辩证关系以及“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参与性研究性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1-0117-02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要让学生进入到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更高层面上去,从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摸索到学习的技巧,形成一套科学性的知识体系,养成一种渴求知识的良好习惯,变成一个个知识和技能、智商和情商、道德和伦理都极其高尚的人。作为一名奋斗在讲台上的化学教师,对此应怎样做呢?本人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在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认知目标的达成。办公室里,老师辛辛苦苦地备课改作业;讲台上,老师口干舌燥地讲;课桌旁,有志于学的学生忙忙碌碌地做笔记,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老师总是强调了又强调,不留一点儿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也只能对那些知识点逐一加以对照,皱眉苦苦思考,机械进行记忆,缺乏参与性,更没研究性,何谈探究性呢?这样的教学,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只能收效甚微,将来则更是一群零乱的“知识堆”。一经时间的“风化”,哪还有什么创见性的人才为社会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呢?那种传统教法,连孔子所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都没达到,又怎能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因此,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教学中学生的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极其正确的。更何况我们的“文字圣人”仓颉在造“教学”二字时,早就蕴含性地告诉了我们,“教”者,乃则左“孝”右“反文”也,“反文”也者,乃是“手里拿着教棍儿”也。意即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敦促和引导学生,去尽孝心,去认真思考,去努力学习,搞好德智体等方面的事情;而“学”字,上边一个“觉”字省略了“见”字,下面则是“学子”的“子”字,意思也就是要让学生觉悟!不让学生参与,不让学生研究,不让学生探究,他们怎么会觉悟呢?作为教师,其天职不就是要想千方设百计地去让学生觉悟吗?学生觉悟,是每位教师的最终目的!所以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人认为既然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若教师进行过多的干预,就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束缚。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发展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而让学生信马由缰,那怎么能行呢?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又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促使学生的学习规范化、系统化。具体来说,教师既要为学生准备学案,包括学习目的、预习提纲、随堂练习;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还要确定学习方向,选择丰富的辅助教具,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既要根据社会和国家的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对其进行督促和管理,又要促使其符合社会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不相矛盾,反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意“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了“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总是脱离了他们的直接经验;接受书本知识时,又无法把概念原理建立在他们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因而,即便他们已经掌握了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而害中之害则更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则更具有情境性、问题性、参与性、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又凸显了自主性、主动性、实践性、思考性、个性化结果等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探究性学习”中的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学习”体现出了探究和发现这个核心思想。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策略与方法制定方面,起到百科书的作用;在活动的组织上,起到导演的作用;在活动的操作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在评价定论方面,起到标尺的作用。有这么多的性能和作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何必还要像原来那样作茧自缚呢?

但是,在宣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人却又强调: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远远大于间接经验的获得,学生不再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探究性学习应该替代接受性学习。显然,这又是一种片面性的观点。因为,对单个人来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造成其在直接经验获得上的有限性。另外,如果学生的所有知识,都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话,那么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也都变得毫无用处了似的;我们今天的学习,对于后人来说,也都变得毫无意义似的。可是社会的进步,却又都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知识积累之上,前人的经验不可摒弃!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因此,在改革学习方式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辩证关系,不要从传统的单一化和片面性走向另一个单一化和片面性。

三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仅就高中化学来说,在信息化课程中,学生学习方面的优势体现在:(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3)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媒体教学在帮助教师教学活动方面的优势又体现在:(1)便于展示大量的素材、情境,如,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难以实现的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原理的模拟等等;(2)创立微观模型,便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悟,如,创建物质结构模型,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迹等等;(3)便于学生进行大批量的随堂练习,如,在信息化普及之前,教师通常事先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好练习题,往往造成题量的有限性,或仅仅借助口头陈述,又不便于学生对题目要点的捕捉,而信息化教学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由此可见,信息化课程增大了现代教学的容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却又不难发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部分领导认为,没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不能体现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就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还有部分老师又认为,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无须再使用粉笔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也可以通过录像或Flash模拟动画来展现,往往一节课结束,黑板上没有一个字,教师也无需再带任何仪器和药品到教室里了。而我则认为,这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和做法。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只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媒体而媒体,也不能因为媒体而放弃非媒体。否则,教学缺失了过程的衔接,实验课也无法体现实验教学的本质意义,这种做法,只能扼杀学生的实际观察、分析实验及其思考判断的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让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总之,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教学的改革,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二要“注意‘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辩证关系”,三要“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如果做到了这“三要”,我们的高中教学及其化学教学,也就走上了一个正规的轨道;我们的课堂气氛,也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出现一种令人惊喜的奇迹;我们学生的前途,也就会出现芝麻开花儿——节节高;我们未来的国家,也就会更加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