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

周铭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贡院中心小学746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施行明确规定了要重点加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培养数学学科的能力。教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进步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那么,低年龄段的数学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学生又该如何落实学习,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一、了解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而不是课程,因此应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小学生来进行,因此应该首要研究此阶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编制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有趣的图片和实例已被添加到课本,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在教小学数学时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

二、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在小学阶段主导学习动机:(1)为了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被动性学习。(2)为履行学校或者家长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学习。学习动机更是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是感兴趣的关系或利益。这表明,小学生没有与现实世界结合学习的概念。

2.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低年级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小学生渐渐有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而这种思维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中小学生主要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与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让学生培养他们的头脑。因此,有必要在数学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思维能力。因为小学生都还小、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并没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低年级数学教学方向

1.兴趣是最好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兴趣是一切的前提,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高度兴趣点能够保持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并由此产生自信心。这样就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良性循环,操作起来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从枯燥低效的讲解中解脱,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提高。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和学生能友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关系,俯身是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他们的老师,学生从而信其道。低年级数学,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通过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游戏、小道具、生动的故事引入,组织小组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要树立学生信心,使其获得正确的表扬,才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要根据年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秀生,博爱中等生,让心与心的距离再近些。

2.方法即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讲究方法,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教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学习方式。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会学习:包括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认真做事,善于总结,不懂就问,合作学习等。

4.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注重课堂的管理工作。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说说自己上班很辛苦。不管学生是否听课或学习,这样的课堂也不会取得好成绩。所以当我讲课时学生不能做练习,必须认真听课。当我谈到一些公式、概念、典型的练习、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一些特殊的数字,我会提醒学生记录他们。培养学生认真总结和检讨的习惯。每个单元结束后,我会带领学生理解知识的背景下,总结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不够开放,因而不能积极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这是一个必要的手段,能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小学数学进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第三期,25-28页。

[4]《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晓军著《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第1期,第3-5页。

[6]秦和平著《湖北教育》,2006年,第四期,21-22页。

[7]赵宏义主编《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78-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