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探索中的武汉大学图书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31
/ 2

民族形式探索中的武汉大学图书馆

张黎黎1许伟文2

1.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518000;2.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用建筑史学研究方法中的比较史学方法,纵向比较同一地点不同时间阶段的两个建筑,通过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的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筑对中国民族形式探索。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中西交融;民族形式;近代建筑

“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上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宽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还有浴场设备……。有人说,中国人在生活享受上不如外国人,但如到过武汉大学,你可以改正你的观念。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理想了。”这是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对“全世界最美的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的描述。

来过武汉大学的人往往有感于武大建筑独特的风格,郭沫若先生称其为“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但在我看来它们常是中西参半的。

1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时代背景

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后期,也是建筑师对中国民族形式探索的高潮。对中国民族形式的探索是由外国建筑师首先提出来的,它们将这种探索发挥于当时的一批教会大学。二十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归国的中国建筑师也渐渐意识到了民族形式的重要性。1927年后,中国建筑师兴起了“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创作高潮。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要求建筑应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作品。

中国民族形式探索的思路大致分三种: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和装饰主义。复古主义不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整套传统构件和装饰细部;折衷主义突破了中国古典主义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并运用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特征的附加部件;装饰主义是在新建筑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建于1933年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2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建筑简介

武汉大学图书馆是著名的近代图书馆,由美国建筑师凯尔斯(F.H.Kales)于1930年设计。它位于珞珈山北侧的狮子山巅,文学院与法学院之间。从学生宿舍楼的中央拱门沿台阶而上可直达其正门,宿舍楼的楼顶即是其宽阔的平台和前广场。宿舍楼在其下如台基,为武大学子们提供极大的方便。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外形初看似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然而屋顶由钢桁架支撑、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当时算得上创新之举。

其宜中宜洋,亦古亦今,外形传统,结构现代,拥有洋式空间关系,也有很多表达中式特征的元素。武汉大学图书馆被认为是中西设计手法与造型元素并用的佳作,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表达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成功之作。

3武汉大学图书馆对民族形式的探索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是外国人,20年代来中国从事建筑设计,在上海开办了F.H.Kales事务所。而90年代在武汉大学建成的人文科学馆是由中国建筑师沈国尧设计的,也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同样是武汉大学的建筑,同样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作品,以下将通过两者的比较,阐述武汉大学图书馆对中国民族形式的探索。

3.1与环境关系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位于联系工学院与理学院的山垅,东湖在其东侧为其主要景观。人文科学馆还未建成时,武大人已经于这个空隙接纳的东湖景色。沈国尧在设计时考虑了这一点,人文科学馆不仅顺应地形,主门厅两侧还各留了一个开敞空间,以增加通透感,引入东湖景观,同时利用下层报告厅的屋面作为平台,借湖光山色。

武汉大学图书馆建于狮子山巅,为武大建筑至高点,它屹立于宿舍楼屋顶之上,俯视整个校园,建筑主体从外观上显得与环境关系并不密切,表现出些许孤傲。

这正体现了中西方思想的差别,中国传统的谦和思想体现在建筑中就是将自己与环境融合,而西方的英雄主义思想则决定了建筑自我的性格。从这一点看,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中,凯尔斯并没有完全抓住中国民族形式中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神韵,仍采用了自己的擅长作法。

3.2建筑体量的探索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采用横三段、竖三段的传统体量,立面上“山”字形的形式既使建筑横向铺陈开来,中间高起的单塔也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气势,从整个建筑体量即可看出建筑师的功力。

武汉大学图书馆则是集中式的体量,严格对称,建筑高起部位位于正中间,八角攒尖的屋顶其实是用中国传统坡屋顶装饰过的穹顶。整个建筑有向上伸展的趋势,看上去十分有力。凯尔斯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体量和轮廓,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

3.3细部及符号的探索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中中国民族形式的细部和符号少之又少,只有绿色琉璃瓦和变形过的折线型坡屋顶,但自有中国味,成功采取了在新体量基础上加中国式细部的装饰主义的作法。

武汉大学图书馆屋顶为八角攒尖顶与单檐歇山的组合屋顶,亦采用中式的雀替、额枋等部件;又有斗拱,采用清式做法;顶层平面南角有隅石,北角有塔,其间以双龙吻脊作为护栏加以联系。这些细部均为仿中国民族形式。

凯尔斯20年代才来到中国,30年代初的他对中国民族形式的了解应该不深。所以他与当时的大多数外国建筑师一样,选择了最容易体现中国传统的大屋顶来表达民族形式。

他在设计中使用了斗拱这个中国传统构件,却没有意识到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仅仅是装饰部件,更是结构部件,斗拱往往与柱子对应,这里的斗拱不仅与柱子不对应,更有些斗拱并不完整。再比如,顶层北角的两座小塔,塔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一般出现在寺庙等建筑群中,而且塔往往独立存在,不与其它建筑连为一体或只作为装饰部件。在这里,凯尔斯将一些中国传统部件用于设计中,并没有很深刻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3.4对武汉大学图书馆民族形式探索成败的思考

武汉大学图书馆是采用近代建筑对民族形式探索中的折衷主义手法。西式的空间、体量和中式大屋顶及装饰相结合的作法也许比较容易被初到中国的外国建筑师掌握,所以当时呈现出的一批外国建筑师所做的建筑大多如此。有法国生活经历的中国建筑师吕彦直也做过此类建筑,但在表现民族形式上功力更深厚,他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胜了凯尔斯,已建成的凯尔斯设计的武汉大学单体也常被拿来与吕彦直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比较,而后者一般优于前者。几年后缪恩钊也在武汉用相似的手法设计了湖北省立图书馆,同样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在用新材料表达民族形式上,缪恩钊则表现的更加驾轻就熟。

读建筑需先读背景,武大图书馆的设计者毕竟是外国人,设计时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来看,武大图书馆算得上成功之作和突破之作,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可能。

五、结语

中国一代代建筑师对民族形式的探索发展到今天,将旧式作法完全再现的复古主义已经很少了,多出现于对历史建筑的修复中;在新结构、新材料上大量贴旧式符号的折衷主义现在也多出现于为旅游服务的建筑中;局部使用民族装饰或将民族符号变形出现的装饰主义较常见,常用于文化类建筑,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历史进程在继续,对吾国民族形式的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吾国的民族建筑形式是一笔财富,是中国几代建筑师花费了上百年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凯尔斯以他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黎黎(1984-12-12),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当前职务:建筑设计师,当前职称:深圳市中级建筑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