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力技术标准的标准化管理仝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电力技术标准的标准化管理仝静

仝静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标准化作为企业管理工具中系统且有效的方法之一,越来越被认可和接纳。受限于电力企业生产设备的复杂性和的专业性,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从业人员专业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占比更重,标准化应用程度相比其他行业还不高,关键在于体系如何建设并付诸实施监督与生产作业的融合还不够。本文主要描述标准化在管理活动中的建设过程及如何有效运用,以期提炼经验和探索实践方法。

关键词:电力技术;标准化;管理

1前言

相比传统型电力生产企业,现代电力企业逐渐向大机组、高集控、简编制、重指标、少排放的方向发展,除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外,更关注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对企业管理的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某电力厂(以下或称某公司)标准化建设工作为例,研究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标准化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和创新等,文中所述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营工作质量及效率。

2什么是标准化和标准

无论生产厂商如何不同,相同规格的螺栓和螺母几乎能良好地匹配,标准A4幅面的打印纸在不一样品牌的打印机中也能正常印制文字,QWERTY键盘上的各类键符则是熟悉且常用的布局……抛开设计和制造工艺差异,我们总能在身边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这是标准化实现的重要结果之一,让生活和工作的元素不断趋于规范、统一。

3电力企业为什么要实施标准化

3.1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装备制造水平、科技和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电力企业逐渐向大机组、高集控、重指标的方向发展,不同企业的管理方法、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逐渐趋同,交流和互换壁垒逐渐弱化,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往往能够得以复制,特别是设备部件备品、操作工艺的通用性越来越高,行业整体发展逐渐朝着协调、集约、高效、统一的状态演化。标准化作为实现融合统一的重要工具,其使用在电力企业运营活动中愈发重要和普遍。

3.2市场行为的必然选择。虽然行业发展特点趋同,但作为市场机制下的运营单体,各电力企业间的竞争却更加强烈。由于供需矛盾,2015年我国发电厂平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电力企业受政策影响降幅更加明显,约-8.7%。此外,电力发电上网电价下调进一步加重了市场压力。伴随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不断增加,电力设备利用小时却持续降低,2016年一季度触及10年来的同期最低水平。

3.3企业经营的内在需要。在电力企业普遍的安全生产活动中,不同工种、专业、经验的作业人员可以依据提醒标识、操作说明、作业规程等规避安全风险、操作设备、控制行为,以达到期望目的。同时,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对企业个体生产和管理活动要求趋于严格,设备自动化集控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加依赖指标参数的设定和优化满足生产要求,且电力各专业的复杂性、不同工种的配合作业、设备管理的多样性必然造成跨维度的流程、工艺、产品的对接,标准化成为保障这种对接得以顺利完成的有效且相对唯一的手段。

4电力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4.1体系建设准备阶段。

4.1.1制定方针、明确目的。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工作异常复杂,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全面性、持续性的工作。为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在体系建设前,企业应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化方针和明确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方针和目标主要用于指导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建设工作始终围绕企业核心业务、不偏离企业发展方向,标准化方针和目标需要贯穿于体系建设全过程,确保实现体系建设初衷。

4.1.2建立机构、划分职责。

针对规模较大、涵盖业务较多的企业,通过建立有力的工作机构可以确保体系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提高工作效率。

按层次分:第一级为领导小组,以主要负责人为首,分管负责人为成员,以充分发挥本层级在各自管辖范围中的影响力,提高下一层级执行力,是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核心动力;第二级为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按照分工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是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的具体工作机构和实施机构;第三级为各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负责具体标准的立项、编写和组织。

按权限分:企业应成立标委会、分委会、标办,标委会和分委会参照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设立,在专业上增加相应限制要求;体系建设过程中,标办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机构,一般由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牵头,主要任务是编制工作计划和开展具体的工作,具体包括:编制企业标准表、协调各分委会各部门工作、发起标准编制立项、组织编写具体标准,是整个体系建设过程的组织者和工作主体。

5标准体系实施与监督

标准编制完成并发布后,进入标准体系的实施与监督阶段,本阶段是标准体系运行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是标准化成果的直接反映,标准体系的监督、实施两项工作往往相互依存,一般不分割开展,但为便于理解和应用,可以将本部分从工作顺序上将其划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

5.1计划阶段是指标准编制完成后付诸实施前的一段时期,需明确以下内容并充分准备。(1)标准的归口管理机构(部门)、人员;(2)应了解或使用标准的机构(部门)和岗位范围,标准的发布(宣传)方式;(3)标准实施过程中应使用或涉及到的技术、物资等要素;(4)标准实施的方式、起止时间、应达到的目标。上述内容在标准中不便体现的,可单列整合编制实施计划(方案)。

5.2标准实施是指在标准发布后,通过执行条款要求、落实约束手段,满足工作要求,达到标准期望目标。标准实施阶段是标准生命周期中的主要阶段,同时,标准实施又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过程,会涉及人员、管理流程、权限、操作工艺、实施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需要协调统一,一般来说,标准和标准体系实施中应注意几个方面:(1)强制类标准应必须执行,推荐类标准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2)相关岗位人员应熟知或了解标准中的条款和要求;(3)标准执行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应记录并保存出现的问题。

5.3标准检查是标准在实施一段时期后针对实施效果开展的评估,基于标准执行时产生的相关信息开展,是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内容为:(1)归口部门是否明确标准管理职责、考核办法,标准应用与日常工作的结合是否紧密;(2)工作条件环境、设备或产品状况发生改变(如设备技改等)的情况;(3)标准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和缺陷等。

6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

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是PDCA管理模式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指企业为确定其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标准以及相关联的各种标准化工作是否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活动,是查找生产、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问题和缺陷的主要手段,并通过制定纠正措施实现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进而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评价应遵循独立公正和实事求是原则,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标准化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GB/T13016、13017及GB/T15496、15497、15498等相关国家标准。

结束语

为规范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和加强工艺流程控制,应推广标准化方法和工具,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宜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参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合理安排体系结果,确保体系精简、高效,实施监督结论应反馈于体系运行成果;通过信息化先进手段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质量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江新强.基于标准化理论的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福州大学,2014.

[2]解忠武.浅谈电力技术标准的标准化管理[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1995,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