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 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魏新社代灿灿

魏新社代灿灿(河南省平舆县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463400)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116-02

手术部位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发生率也成为评价手术质量的优劣和医院整体医疗水准的重要依据,为此我院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监测病历2008年4月1日—2010年4月1日所有在我院手术室做的各类手术共2656例,其中男性1312例,女性1621例;年龄1.5—89岁,平均53岁。

1.2诊断标准和切口分类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规范中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填写,并跟踪调查至手术后一个月为止。每例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科别、入院日期、手术日期、手术类别(急诊或择期)、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医师、基础疾病、术前、术中、术后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术前口服抗菌药物、手术名称、伤口分级、美国麻醉学会的体质打分、麻醉类型、术后感染情况、感染日期、微生物培养、术中失血及输血情况等。

2结果

2.1手术部位感染率共监测手术患者2656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56例,感染率为5.87%;其中浅表切口感染153例,感染率为5.76%;深部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为0.11%。

2.2病原学监测本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156例患者均做切口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送检率100%,病原菌检查结果:杆菌占44.23%;球菌占44.23%;真菌占11.54%.表明杆菌、球菌仍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真菌感染已成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原因。如表所示:

2.3危险因素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除取决于病人的抵抗力,还与病人的年龄、体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前住院时间、手术区皮肤的消毒、手术时间、麻醉类型、切口类型、术后引流、手术操作技巧等有关。如表所示:

3预防措施

3.1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并在住院前做好相关疾病的必要治疗,如控制糖尿病、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治愈活动性感染疾病,减少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量等。

(2)术前用肥皂进行沐浴;如毛发不影响手术可不去除毛发,如果需去除毛发,则应在术前2小时内进行,并选择剪毛法。

(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本院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状况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以减少菌群失调和耐药菌的产生,避免二重感染。

(4)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认真讨论手术方案,掌握手术部位的局部解剖,熟悉手术步骤,估计手术中可能遇见的困难,制定解决办法,为缩短手术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

3.2术中

(1)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并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谈笑,参观人员不能站的过高,靠近手术者太近,手术间的门窗应关闭,同时尽量减少外出取物,参加手术人员应协同一致、密切配合,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切口感染。

(2)术中注意保暖体温过低可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多种免疫功能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导致能量消耗的增加,造成手术部位感染。因此除非有控制性降温的需要,均应采取措施,保持体温正常。如调高空调温度、围手术期和手术过程中使用保温毯、术中对胸、腹腔冲洗时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等方法。

(3)手术技巧有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和解剖学知识;一次性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避免造成过多损伤;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用无菌巾保护切口皮缘;术中尽量避免损伤组织或形成血肿;切开腹腔脏器后要妥善保护,防止污染扩散,一旦有内容物流出,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皮下全层连续缝合并使用可吸收缝合线,避免遗留死腔。

(4)正确放置引流,尤其是对怀疑有积血的手术。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包括洗手、铺巾、消毒等操作。

(6)正确处理污染物品,认真收集术中的污染物品,保持术中手术室的干燥、清洁,将污染物品置于不漏水的塑料袋内,用双袋法运出。

3.3术后

(1)规范护理操作:避免细菌交叉感染或细菌移位致感染发生,尤其是给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前应每次更换吸痰管及盛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盘;每次评估各类导管是否需继续保留,并及时拔除各类导管。

(2)无菌技术:换药前规范洗手,对于特殊感染伤口以及必须用手操作的伤口换药时,须戴无菌手套;换药时一名患者使用一套换药器械;按照先无菌,后感染伤口的原则进行换药,特殊伤口换药时严格遵循隔离技术,敷料应特殊处理。

(3)换药室环境的管理:布局合理,区域严格划分,并有明显标识,物品分区摆放,并定期检查。

(4)保持引流管通畅:通畅的引流可以减少因血液或组织液的积聚导致细菌生长繁殖的可能性,尤其是大手术,对引流不畅者应及时解决堵塞,必要时更换引流。

(5)敷料渗湿后应立即更换;检查伤口时,应戴无菌手套,按无菌技术检查和处理开放性创面或引流物;引流管周围的皮肤要避免受压。

(6)术后伤口监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血像、伤口周围及全身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做到早期发现感染病人,规范采集标本,合理用药。

(7)及时会诊,做好信息交流:对于感染切口及时要召开会诊,参加会诊人员应包括换药室、护士、医师、手术室、供应室、感控人员、药剂人员;以便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8)强制性向公众报告感染率:每月一次在感控信息反馈记录上向全院人员公布每科室每位医生的手术感染率,促使医院领导层、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临床科室人员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监管意识、注重细节,做好日常工作,切实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魏明.减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防治策略.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