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阅读材料中重建人文生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在数学阅读材料中重建人文生态

张明渊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737200

新教材中有很多数学阅读材料,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原来数学不仅是冰冷冷的数字,还可以是摇曳生姿的故事,还可以有曲折复杂的“过程”。部分教师常常对此无动于衷,或者敷衍了事,或者如大雁飞过天空,雁过无痕。窃以为,这样的阅读材料令人回味无穷,遐想连翩,还能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切不可简单处理,马虎处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阅读材料的德育因素和人文因素,重建数学课堂德育生态,以人为本,以学生良好的品性养成为出发点,创设一个浓浓的情感课堂、人文课堂和德育课堂。

一、从数学阅读中汲取信心

课堂是“唤醒”和“激励”的地方,而所谓的“唤醒”和“激励”在于教师的选择。比如,教师是仅仅选择技能技法方面的材料作为重点,还是兼顾技能、情感和品性锻造方面的材料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阅读材料可学可不学,关系不是很大,如果真的耽误学生的时间,可以选择无视。这样的选择其实是一种短视,一种理论上的偏颇,一种教学理念上的失误。事实上,数学阅读材料中包含着沉甸甸的德育因素,恰恰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或洞开视域,或汲取信心,或纯化品性,或哲理性很强,或趣味性很浓,注重并很好地利用这些材料,或许能够滋生出数学课堂中良好的德育生态,并以此锻造学生、滋养学生提升学生。

比如,在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学习中,结合阅读材料《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早有结绳计数的记载,即用绳子打结作为记录和计数的工具,之后石块、算筹等等都被用于劳动与生活。随着人们的数学知识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元代发明了算盘及相应的算珠算法。17世纪,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发明了手摇计算器,进行数的四则运算。

当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有放弃的心理之时,想想古人,想想那种艰苦条件下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和探索,那么,今天的我们会不会增加一点点信心?无疑,充分挖掘数学历史题材的文化教育价值,让学生追寻数学家的创造踪迹,这对学生的品性锻造、自信心的培育、责任感的强化是有帮助的。说到底,教师一定不能仅仅把技能技法的提升作为好课堂的唯一标准。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看不到教师选择有德育渗透的材料渗透于课堂教学,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有缺憾的,是脆弱和苍白的,是缺乏人文生态和道德建构的,是得不偿失的教学。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抓住数学阅读材料中的德育训练契机,使学生在阅读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为未来的成长奠基。

二、从数学阅读中得到熏陶

很多蕴含着德育素材的数学材料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熏陶,沉淀出深厚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数学阅读材料,从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心理素养和品性纯化的角度出发,重构一种人性化、人文化和情感化的数学课堂和数学生活,以此打造出一片摇曳生姿的数学学习新时空。数学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之时,告诉学生,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和应用方面就有杰出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坚持和勤劳。比如读完《月历中的数学》之后,不仅仅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而且懂得了古人竟然从月夕潮汐等天体运动中研究出这么多的学问,由衷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兴趣和热情。

可以发现,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深入进去,更可以发现,无论从数学名人的“思考方式”,还是从数学家教师的“行走方式”中,都可以发现一些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蛛丝马迹,都可以在数学事件的脉络、走向以及彼此的“藕断丝连”中,梳理出更多知识、思想、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完整而深刻地理解数学之博大神秘,而且也能充分领会数学的另一重功用——信念、兴趣、情感……一旦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层面被打开,学生必将与以往有所不同。

三、从数学阅读中拓展视域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既立足于本学科又不局限于本学科,既着眼于当下学习又放眼于未来发展”。的确,数学课堂不是静止不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数学课堂由“干瘪”变“丰满”,由“脆弱”变“厚重”,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甄别”、善于“筛选”、善于拓展一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包括选择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沉甸甸的数学阅读材料。好的数学课堂要打通学习与生活,连接知识与情感,既关注思维过程又注重德育渗透,以此创设富有浓浓德育气息的拓展性课堂。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如果从数学阅读材料中抽取出富有价值、富有启迪意义的信息或知识点,并以此作为保持人文生态活力的支撑,作为学生精神滋养的有利契机,那么,数学课堂必将多一些人文因素,必将多一些情感因素,必将多一些别样的情趣、味道和气氛,而这,恰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更加需要的境界。新的课程视角和课改背景下,让数学课堂与德育对话,和人生对接,和人文融合,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2]孙明霞追求“人课合一”的课堂[J].教师月刊,2016,(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