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风化花岗岩铁路特大跨度浅埋隧道CRD法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3

全风化花岗岩铁路特大跨度浅埋隧道CRD法施工技术

1全斐2高振斌3程武4刘继然

中铁十局集团西北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大临铁路中村隧道出口为单线变三线特大跨单洞隧道,设计采用CRD法施工。文章介绍了CRD法施工工艺,针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特点,优化原设计CRD法施工工艺。对铁路特大跨度隧道设计施工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铁路特大跨度隧道CRD法施工技术

1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不断发展,隧道工程数量急剧增加,在一些客货共线、货运专线等单线铁路,考虑会车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会让站,在山岭地区,受地形条件限制,车站段多设置在隧道内,采用单洞双线、单洞三线形式,最大开挖宽度超过20m,属特大跨度隧道。目前,对大断面隧道施工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和CD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等方法。CRD工法多用于大断面软弱围岩、碎石土、卵石土、黄土、软塑状黏性土、粉细砂围岩及偏压、浅埋或隧道洞口段施工。中村隧道出口地层条件为全风化、强风化黑云花岗岩,原设计CRD工法对该地层施工存在一定局限性,安全风险高、施工效率低。本文介绍了中村隧道采用CRD法施工工艺及针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的优化措施,对同类隧道施工有借鉴意义。

2工程概况

2.1设计概况

大临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线路全长202.095km,设计时速160km/h。中村隧道起讫里程为DK134+741~DK137+845,全长3104m,为单线隧道;隧道出口DK137+612~DK137+845段设车站段衬砌,长233m,采用CRD法施工,其中车站C段长48m,车站D段长185m,洞口段衬砌予以抗震设防;车站段最大开挖宽度21.33m,最大高度13.08m。隧道洞身拱顶以上最大埋深约198m,最小埋深约12m。

2.2地质、水文概况

隧道车站段处于云县东侧边缘,罗闸河北岸,属地中山侵蚀、剥蚀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冲沟较发育。隧道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质粘土、砾砂、坡残积(Q4de+e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印支期(γ51)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风化程度高,全风化带(W4)一般厚10~40m,岩体多保留残余块状结构,但轻碾及呈砂土状属Ⅲ级硬土,C组填料;强风化带(W3)一般厚10~20m,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弱风化带(W2)属Ⅴ级次坚石,A组填料。车站段主要穿越地层为全风化、强风化黑云花岗岩,所有特大跨断面全部位于洞口Ⅴ级围岩地段,浅埋、偏压,风化层较厚,力学指标较低。地下水不发育。

图1中村隧道出口开挖揭示围岩-1

图3CRD法设计断面分部示意(单位:cm)

图4CRD法施工工序纵断面示意

3.1.1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

第一步:在上一循环超前支护防护下,弱爆破开挖①部;初喷4cm厚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支立型钢钢架和I18临时钢架,设锁脚锚管;钻设系统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第二步:在滞后于①部一段距离后,弱爆破开挖②部;初喷4cm厚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接长型钢钢架和I18临时钢架,设锁脚锚管;钻设系统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第三步:在滞后于②部一段距离后,弱爆破开挖③部并施做周边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步骤和工序同①部。

第四步:在滞后于③部一段距离后,弱爆破开挖④部并施作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步骤及工序②部。

3.1.2仰拱及衬砌施工

(1)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变形稳定后,拆除侧壁临时钢架下半部分,灌注Ⅴ部边墙基础与仰拱。

(2)待仰拱混凝土初凝后,灌注仰拱填充Ⅵ部至设计高度。

(3)根据监控量测结果,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机,拆除临时钢架及横撑,铺设防水板,利用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灌注Ⅶ部(拱墙)衬砌。

3.2原设计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

按照原设计施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临时竖撑顶部与初期支护型钢钢架连接位置不合理,临时竖撑顶端一节初期支护型钢钢架安装前,需人工掏槽开挖,施工难度大,工效低。

(2)①部和③部断面偏大,断面最大高度9m,临空面大,不利于掌子面稳定。②部和④部高度偏小,不利于大型机械施工,大型机械施工中易碰撞造成临时仰拱变形,影响初期支护结构受力。

(3)①部和③部设计台阶长度≤5m,且开挖后施做临时仰拱,无法满足大型作业台架、机械施工需要,施工效率低,打孔、支立拱架、安装锚杆等工序操作难度大。

(4)①部和③部临时仰拱影响影响上部出碴、喷射混凝土等作业材料运输。

(5)施工仰拱前,仅拆除侧壁临时钢架下半部分,造成临时支撑悬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4对原设计CRD法的局部优化措施

施工过程中,以监控量测为主要依据,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对原设计CRD法进行了局部优化。

4.1临时支撑结构优化

(1)调整临时竖撑顶部与初期支护型钢钢架连接位置,调整临时竖撑曲率,提高临时支撑竖向承载力。方便临时竖撑顶端初期支护型钢安装,提高施工效率。

(2)临时弧形仰拱改为I20b水平支撑,纵向采用I14型钢连接,增强水平支撑整体受力,取消临时仰拱喷射混凝土。

4.2断面分部优化

(1)调整①部、③部临时支撑高度,临时仰拱距离拱顶开挖面≤6m,减小掌子面临空面,提高掌子面围岩自稳性。同时增大②部和④部作业空间,方便大型机械施工。

(2)将原设计CRD法4步开挖调整为8部开挖。①部、②部、③部、④部均采用微台阶开挖,见图5所示。

4.3临时支撑拆除顺序优化

为避免仰拱施工时,中隔墙上部长时间悬空,仰拱施工前仅破除中隔墙下部喷射混凝土,仰拱及仰拱填充混凝土浇筑后,二衬施工前拆除仰拱填充面以上中隔壁和水平支撑。临时支撑一次拆除长度不超过3m,待满足一个衬砌长度后立即施做二次衬砌。

4.4施工工序步距优化

(1)开挖顺序: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工序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减小临空面,保证掌子面稳定,各部按照图6所示,①部、②部、③部、④部均采用微台阶法开挖,①部分为①-1和①-2上下台阶同步开挖,其他各部开挖采用同样方法。为了减少相邻作业面爆破影响,左右相邻作业面错开15m距离。

(2)台阶长度:调整台阶长度,将原设计①部、③部导坑台阶长度由5m调整到8~10m,满足1台小型挖机扒渣作业;各部微台阶台阶长度控制2m。

(3)临时支撑施做:临时竖撑在掌子面开挖后与初期支护一并施做,下部开挖后及时接长,保证竖向受力稳定;临时横撑在滞后①部、③部掌子面8~10m,②部、④部开挖之前施做,避免上部机械施工破坏临时横撑结构。

(4)仰拱初期支护随②-2、④-2初期支护同时施做,及时封闭成环,仰拱初期支护端头距离掌子面控制在30m。二次衬砌距离仰拱端头18m,不超过27m。优化后的施工工序详见图5、图6。

图5优化后CRD法断面分部示意

图6优化后CRD法施工工序纵断面示意

Fig.6TheprofileofCRDconstructionprocedureafteroptimization

5主要施工技术

5.1开挖支护

隧道按照优化后CRD法组织施工,采用弱爆破、机械开挖为主,人工辅助的开挖方法。①部、③部导坑各配置1台PC60型的小型挖机,用于机械开挖和出碴作业,①部、③部导坑洞碴用挖机通过临时支撑倒运至下部导坑,与下部导坑洞碴一并运出。施工中严格按照优化后的台阶长度和步距控制,各部每循环进尺控制在1m以内。

初期支护体系按照新奥法原理采用整体性较强、刚度大的喷锚型钢钢架支护结构,中隔壁采用I20b型钢临时支撑(见图2)。

施工中坚持“管超前、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及时衬砌”的原则,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为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修正初支参数提供依据。

5.2仰拱施工

仰拱初期支护紧随②部、④部导坑施做,初支封闭成环3m后及时浇筑仰拱及仰拱填充混凝土。因中隔壁型钢下半部分钢架埋于仰拱及填充内,填充混凝土施工时,在填充顶面中隔壁左右各1m范围内铺设钢筋网片,防止反射裂缝。

5.3衬砌施工

本隧道出口段为三线车站段衬砌,存在三种不同的断面形式,衬砌施工重点解决衬砌模板方案,其余施工方法按照常规施工方案实施。

5.3.1衬砌台车

三线车站段衬砌台车设计时,综合隧道三线断面逐渐过渡至单线断面需多种断面形式的特点,主门架由单线和双线门架组成,根据断面变化,增加调节块,以满足三线断面衬砌台车需要。三线段落台车面板单独设计,以最小断面设计面板1套,通过增加调节块,满足其他断面需要,调节块在满足断面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大块模板,提高模板整体刚度。此方法特点:三线衬砌台车门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后期可直接用于单线衬砌台车,另一部分可用于改装其他双线隧道,增加门架材料利用率;通过调节主门架、支撑结构和面板调节块即能实现断面相互变化,洞内改装方便,拆装工程量小;门架、支撑体系、面板及调节块尽可能选用大块模板,最大程度避免模板变形,提高周转次数。衬砌台车结构图见图7、图8。

图7车站C段衬砌台车结构

图8车站D段衬砌台车结构

车站C段不同断面之间通过更换顶部支撑架、顶部面板和部分丝杆实现转换;车站D段衬砌台车在车站C段台车基础上,增加单线门架、调节块,更换部分丝杠和面板;车站D段不同断面之间通过更换加高块、加宽块、加宽面板、更换部分丝杠实现转换。

5.3.1衬砌混凝土浇筑

衬砌混凝土连续灌注,采用两台输送泵分左、右幅同时分层灌注,左、右侧混凝土面高差不大于50cm,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衬砌台车进行变形监测和控制,确保其变形量小于3cm。混凝土养护采用水雾养护,以混凝土强度达到8MPa控制脱模时间。

6监控量测

6.1监测断面和监测频率

将监控量测纳入工序管理,成立专门的量测小组,按照测量规范对初期支护后的拱顶下沉、周边收敛进行变形监测,用监控量测数据指导施工。洞内每5m布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布设拱顶下沉点2个,水平收敛测线4条,监测点布置见图9。采用无尺测量,利用全站仪采集三维坐标,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并分析数据,绘制量测沉降(收敛)-时间曲线。位移速度≥5mm/d时,监测频率按2次/d控制;位移速度1~5mm/d时,监测频率按1次/d控制;位移速度0.5~1mm/d时,监测频率按1次/2d控制;位移速度0.2~0.5mm/d时,监测频率按1次/3d控制;位移速度<0.2mm/d时,监测频率按1次/7d控制。

从表5可以看出,①部水平收敛受各部开挖影响较大。①部、②部导坑开挖后①部水平方向呈收敛趋势,③部开挖后,①部水平方向呈扩张状态,④部开挖后,水平方向扩张趋势明显减小。

7结语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在国内比较成熟,但如此大跨度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并不多见,总结中村隧道出口车站段特大跨度隧道CRD施工实践,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通过对开挖断面优化,“化整为零”,将CRD各导坑分为若干个小断面开挖,严格遵守“短进尺、强支护”的原则,采用弱爆破,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使围岩尽早趋于稳定。

(2)通过优化临时支撑结构和台阶长度,满足了机械配合施工的需要,加快了施工进度,最高月进尺达到35m,平均月进尺30m。因此在断面高度的选择和台阶长度的设计上,与机械设备的匹配是至关重要的。

(3)在大断面隧道施工中,及早形成初期支护衬砌封闭成环是必要的。中村隧道出口通过优化各部开挖步距,实现了掌子面至仰拱端头30m,掌子面距二衬端头57m的步距控制,保证了施工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根据监控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各部位支护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开挖方法和初期支护参数,是保证隧道顺利施工的重要依据。

随着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大跨度、特大跨度隧道数量逐渐增多,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大跨度、特大跨度隧道施工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特大跨度隧道施工也将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建斌,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CRD法施工安全性分析[J].铁道建设,2008(08):67-70

[2]杨仲杰,客运专线特断面隧道开挖方法研究[J].铁道建设,2008(5):60-63

[3]刘光唯,丁志亮,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隧道CRD施工技术[J].铁道建设,2010(05):43-47

[4]TB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10-24

[5]Q/CR9653-2017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02-28

[6]Q/CR9218-201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