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溯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溯源

张丙玲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来源,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理论也不例外,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对传统的、唯心的社会发展观进行彻底的批判,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其中加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在唯物史观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一个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个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两个重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它能够使我们掌握人们的思想的来源。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看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并不是毫无根据地凭空产生,它依据于现实的社会存在,来源于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加以吸收改造才产生了头脑中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并不能盲目,在不了解具体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下对人们进行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要想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功,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应该了解和认识社会存在,明白受教育个体存在的社会环境、所处阶级、拥有的文化知识等具体背景,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妥当实施打好基础。联系到建国初期的中国的具体环境,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文化学识、阶级、社会背景等等,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环境的状况,同时,针对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阶级的受教育者,采取分类施教的方式。

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同样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社会的实际存在、客观条件决定人们的思想面貌。同时,人们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是由人们来改变的。认识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够使人们意识到作为意识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新中国刚刚建立,共产党变成执政党,建国初期面临复杂的国内形势,人民由于一系列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迷茫,这一时期能够平稳度过,为新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另一重要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强调要在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他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虚幻的精神性的东西,也不能把人当做自然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作为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质由劳动决定,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实践性。人是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质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马克思主义理论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它的这一目标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每一个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活动能力以及精神上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当然也包括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里的人的个性是人的本质的象征和体现。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践行上的依据和实施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上的科学导向。

(二)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借鉴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列宁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工作的作用。他提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党的政治工作重心的转移。列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革命理论不仅仅是革命政党教育工人阶级的理论工具,更是革命党人武装自己思想的理论武器,列宁强调不能只是对工人阶级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其他农民、小业主、支援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应该进行“重新教育”。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论,并结合俄国的社会实际付诸于实践,科学地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他说:我们“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根据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俄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列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列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原则,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的概念,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他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列宁将这一目的的实现作为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列宁又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提高人的政治觉悟的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列宁还建立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和体系,为以后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行动上的具体思路。

(三)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先导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把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走向中国化。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另搞一套,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都要来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教育、阶级观点、实践观点、个人道德修养教育等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毛泽东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他主张采取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耐心说服教育、比较教育、疏导与鼓励、整风学习、树立榜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他反对用强制的方法,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倡导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思想性质的问题。始人的论述为依据,灵活地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人口状况,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社会状态采取了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将这一教育原理写进了根据地教育总方针中,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我国教育总方针中的地位;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生产劳动环节置于教育之中,使其紧密结合,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化的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91页。转引自王员:《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第839页。转引自王员:《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转引自王员:《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页。

[4]《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15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转引自王刚:《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第15页。

[6]《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7页。转引自王员:《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转引自王刚:《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2007年第10期,第16页.

[8]《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68页。转引自王员:《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9]王刚:《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第16页。

[10]曹爱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第24卷,第2期,2007年3月,第120页

作者简介:张丙玲,(1992年—)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职务为职称学生,学历为硕士,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为传媒政治。

毛泽东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