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物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初探

潘季

潘季(广西苍梧县沙头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苍梧543100)

摘要:物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结合实例分别探讨了物理课堂应变的几种情况和技巧,有助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7-160-01

物理教师的应变是一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巧妙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艺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物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课堂上学生的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他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应变,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应变,以及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呢?

一、防患于未然

应变能力再强,不如避免意外的出现,教师备课时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教材内容,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讲授“长度的测量误差”一节时,教材编写意图是利用学生估计得出的错误答案,来说明测量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图1—1中帽沿直径和帽子高度哪一个更长?

学生:一样长!

学生预习了课文,作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无法借此说明测量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受阻。

教师应预料到学生会预习课文,课前及早准备好多幅类似的图片,“引诱”学生“受骗”,才能顺利引入新课。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材编写是用“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呢?”一句引入新课的。教师按教材的安排用细线拴一石块浸入水中,提问:同学们想一想,石块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呢?学生: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重力G,再测出石块浸入水中的重量F,G减F就得到了石块所受的浮力。

上节课学过称重法求浮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已经不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难题”,失去了“设疑”的作用。

教师备课时早应想到这一点,将设问改为“大家想一想,石块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即可。

二、顺水推舟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发表的看法,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沿着学生的问题或看法进行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计划用“羽毛贴墙”现象引入“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

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片羽毛贴到墙上去呢?

学生:可以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

教师本意在于让学生演示羽毛摩擦后可以贴墙的现象,但学生却直接说出了其原理,破坏了教师设置的悬念。

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然后进一步设问,“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电有什么性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转入新课。

例如教授“密度”一节,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密度实际上就是质量吗?

教师: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生:分析密度定义的句子成分,不就是“质量叫做密度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少物理量都用了类似的定义方法。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说明这种定义方法是便于学生接受的权宜之计。第二,说明“密度”的物理本质含义。第三,指出课本中还有不少物理量用了类似的定义方法,让学生在课外找一找,查查资料,看如何定义更科学。

三、“实事求是”

由于教师的疏漏,造成教学中的失误,教师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承认失误,并认真矫正。

例如教师讲授光折射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师:说“一般”会发生变化,是因为当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学生:定义中已经说是“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教师受旧教材的影响,忽略了现行教材折射定义中增加了“斜射”这一条件,因而定义中的“一般”并不是指斜射。

教师承认自己的疏忽,并向学生表示歉意,承诺课后一定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实际应为:当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相等时——如水和甲醇、桐油和苯,光即使从其中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也不发生改变。所以这里的“一般”是指“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的介质”。)

四、“金蝉脱壳”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材的知识范围,或者与教材关联不大,一时不易说清时,可以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既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例如讲授“惯性定律”一节,演示图9——2、图9——3等几个表现出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

教师:当“用尺子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突然拉动小车时……”

学生:如果慢慢打下面的棋子,慢慢拉动小车,上面的棋子不再落在正下方,木块也不向后倒,棋子和木块还有惯性吗?

这是教师一时难以向学生解释清楚的问题。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作用力和作用时间共同决定的。“迅速“、”“突然”是说明作用时间要短,使棋子和木块来不及改变运动状态——这涉及到高中物理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肯定棋子和木块都有惯性,至于为什么要“迅速”打棋子,“突然”拉小车,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观察、讨论,也可以查一查高中物理课本,然后向老师汇报。

总之,物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应变能力。作为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来自学生的挑战,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更要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