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20院前急救中的人文关怀

/ 1

浅谈120院前急救中的人文关怀

徐晓梅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诊科

所谓医者仁心,实指在救护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而院前急救中的“人文关怀”,其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把对病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急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关怀是急救工作、急救文化的核心内容,推行院前急救人文关怀对临床急救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急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承受着不仅是各种病痛,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人与人的疏远及人与自然的隔阂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人的健康需要情感的输导和宣泄。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治好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更应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服务观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要构建院前急救人文关怀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人文意识”,树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要广泛开展“学习人文精神,深化急救”的学习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2、要深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急救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急救人员应必备的优良品质,急救人员在日常急救工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

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急救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急救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急救关系。

二、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急救人员的自身素质。

1、要加强业务学习,把学习推向多元化。急救人员不但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护理学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加强实践学习;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2、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急救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和推行临床整体急救试点,无疑是对院前急救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和忠实践行,其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对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独善其身;要加强对急救中的难点、疑点问题的攻关,做到有突破、有创新,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急救工作中。

3、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自觉性。积极引导急救人员树立“以院为家”的思想,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努力增强急救人员的事业心;建立健全赏罚制度,对工作标准高,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应予以奖励,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应予以处罚,真正形成“让不干事的想干事,让想干事的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奉献爱心,争当模范”活动,每季度进行评选一次,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站点,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急救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恪守院前急救规范,提升医护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南丁格尔说“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精细的艺术要靠高洁的护风和高尚的护德铸就”。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来说更应如此,治病救人不仅需要最专业最精细的“艺术”,还需要在每个急救工作的环节中奉献无微不至的温暖和关爱。

1.电话沟通人性化。接听急救电话的人员要做到响铃三声必应答,并以“您好,单洞站为你服务”为起始语,并通知当班急救人员4分钟内发车,前往救护途中,医护人员需跟家属或患者电话沟通时,冷静耐心询问症状并告知简单处置方式,以专业而和蔼的态度让焦虑中的患者感受到信心和希望。

2.现场处置人性化。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除了对患者进行专业的病情评估和现场急救外,精神上的抚慰同样必不可少。如心脑血管的病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患者和家属往往有焦急和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知识层次给予宽慰和解释,使之理解而平静接受治疗;同时告知患者拿好医保卡身份证及病历和平时所用的药物,由担架员固定好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并注意保暖。对于突发灾害事故的伤员,因受事故惊惊吓,心有余悸,心理极度脆弱,医护人员必须给予其心理支持,使之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对于神志不清的伤病员,无论他们年龄大小,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正常沟通,都要给予轻柔的呼唤,显示医护人员对其人格的尊重。

3、转运和交接的人性化。经过现场抢救后转送医院途中,医护人员要靠近伤病员身边,除密切观察病情外,给予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时,要耐心询问其感受,适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育教的工作。对于神志不清及小儿患者,以非语言方式与其沟通,如触摸前额或四肢以体现关注和亲切感。同时,保持面部表情沉着稳重而不失亲和力,让伤病员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尊重。到医院进行交接时,也应持续这种心理的护理。如以温馨语态告知已进入急诊科室,让其安心接受治疗,并祝福早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