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唱练耳教学的首调唱名法与其多学科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09-19
/ 2

论视唱练耳教学的首调唱名法与其多学科渗透

李捍卫

摘要:视唱练耳教学仅仅有音乐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专业以外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的基础,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挑战和需求。重点论述的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首调唱名法与其多学科的渗透问题。

关键词:首调唱名法;多学科渗透;视唱练耳教学

我国各高师音乐系所用的教材大多源自法国《雷·卡视唱教程》和前苏联的视唱练耳教程。这些教材几乎全部采用固定唱名法编写,且以西洋大小调的音乐为主体。由此引发了关于唱名法优劣的讨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在这些讨论中个人比较偏重于:

1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首调唱名法分析

为揭示首调唱名法更符合中国人的感知心理特征,杨立梅先生曾指出:“调式感成为人们接受音乐时的一种自然感觉,首调唱名法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听觉的自然规律,因此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基于人们的审美心理特征,和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首调唱名法必然会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和主动选择。”文章提到,首调唱名体系运用得最完美、最广泛的是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匈牙利音乐教育家多伯索依·拉兹罗在阐述柯达依的理论时说明,在音乐中有一个比声音的绝对高度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声音’的功能和各个声音之间的顺序与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构成形式不同,因此形成了音乐的丰富多彩、不同风格。实际上人们对声音在音乐中的感知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能够清晰地感知声音的高度,把它们从连续运动的频率中分离出来,这是从声学角度观察声音;另一个要素是声音的作用以及声音之间的关系,这是构成声音情感的要素。只有当声学的声音和情感的要素相融合和统一的时候,才会产生对音乐的感知。”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只有通过声音的语言才能被人理解“这表明了音乐中最本质的特征是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和它们的运动,而不是每个音的绝对位置”。从而得出推论,首调唱名法最善于反映声学的和情感的特质。

孟文涛在耄耋之年以一生的音乐感知经验回答了两位高校教师对其发表在2000年7月7日北京《音乐周报》上的短文《刁钻古怪的简谱视唱“固定调”》的反批评意见,其中谈到了作者根深蒂固的首调认知观念:“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在‘唱准音’的难易上,笔者感到有天壤之别。数十年积重难返的‘首调概念’(无论听音乐还是视唱乐谱),‘首调’可说是轻而易举,而‘固定调’(不管是简谱与线谱,只要是调号带有几个变音的)则可说是难于上青天。”和固定唱名法主张持反对意见的杜亚雄先生也对卞祖善的《五线谱和固定唱名法及其它》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实际上,任何一种乐谱都是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音乐本身。因为把符号当成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种错觉,所以一个人能否‘以内心听觉感应音乐’和他使用何种乐谱和何种唱名法根本没有关系。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不但自己使用首调唱名法,而且在匈牙利全国推广首调唱名法,培养出了不少现代音乐大师(比如利盖蒂),这一事实说明‘掉进首调陷阱’中的人,在‘以内心听觉感应音乐’方面不一定比采用‘固定唱名法’的人差,他们也可以达到‘所有音乐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进而通过对人的绝对听觉能力和相对听觉能力的进一步分析,指出“五线谱和简谱,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各有其优点和用途,我们不应当因为提倡其中的一种谱式和一种唱名法而贬低另一种唱法。音乐专业人士应当学习五线谱,也应当努力学习固定唱名法。但因为中、小学音乐课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士,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所以中、小学音乐课上不一定要教五线谱和固定唱名法”。此外,王燕的《首调唱名法与乐感培养》、刘成英的《浅谈视唱练耳教学唱名法的选择》、安亮山的《谈首调唱名法在练耳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李彬的《五线谱首调唱名视唱技能剖析与训练》、王欣的《视唱练耳教学谈》这5篇论文,分别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介绍了首调唱名法在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中的成功运用,值得大家借鉴。

2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的内涵

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指出:“认为视唱练耳的目的仅仅是训练读谱和音准是不正确的,这只是教学的必要基础和解决较困难的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说视唱练耳教学所涵盖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教学内容不仅是单纯的识谱和听音,而是通过提供丰富的音乐领域以及跨文化音乐文献的研究,结合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人文知识,保证学习过程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并使视唱练耳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建立一定的横向联系与纵向交织的空间,从而使学习领域、情感发展以及多学科与音乐基本技能学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3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史的渗透

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时应围绕着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风格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各种训练,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不同时期音乐表现符号的使用情况,使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使视唱练耳教学纵横交织,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4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美学的渗透

音乐美学,应该是对音乐中美的研究,美国哈佛音乐辞典中对此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音乐的美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的感官和理智关系的学科。即:知觉、感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凭借着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追求,凭借着对声音的判断和感知觉能力,这就是视唱练耳所要追寻教学过程形式之美,通过视唱练耳学科的学习来感知音乐、体会音乐各种表现形式的美的价值。音乐作为一种根据人类音乐审美经验所创造的艺术,离不开音乐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视唱练耳教学肩负着这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5将哲学观点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艺术中

哲学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揭示世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为音乐教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音乐教育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的一门科学,视唱练耳教学作为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学科建设的总体方向上,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正确指导。在教学中,借鉴前人的一些哲学思想,了解有关哲学最为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教学中的教学现象、教学原理以及教学观点,以便形成独立的学科观点和策略。

6视唱练耳教学与作曲技法的渗透

作曲技法包括许多方面如:旋律法、和声法、复调学、曲式学、乐器法等等都是作曲者应该掌握和研究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能够有所体验和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主要是旋律与和声等。比如:在单声部视唱作品演唱时,不仅仅让学生唱准音高和节奏,通过视唱练习也应该让学生掌握旋律的构成,如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等,在音乐的整体上能够将作品进行曲式分析,掌握简单的曲式结构,从而将作品音乐化,达到对视唱作品的真正理解。另外,通过伴奏织体的和声进行让学生了解和声的功能配置以及视唱作品中的半终止和终止式的和声运用,通过视唱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旋律创作的动机与内涵。其次,在多声部视唱教学中掌握复调的写作手法,无论是和声性还是复调性、反向还是同向进行。在听觉训练的各个环节中也都渗透着一定的作曲技能的相关内容。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横向知识联系,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并将其相关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促使教学具有丰富性和有效性。

7结论

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看出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理念教研,无论是技术训练的提高,还是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横向学科的学习交流等方面,都有待于往更深、更广的方向研究和探索,它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立梅.首调唱名法的学习心理基础[J].中国音乐教育,2000.

[2]杜亚雄.首调唱名法和简谱[J].人民音乐,2005.

[3]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

[4]王方明.视唱练耳教学中关于“断开”的理念[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5]程南南.浅谈视唱练耳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