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 2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国艳霞张朕杰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内三科(255036)国艳霞

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94期3班(110001)张朕杰

【关键词】化疗药物;渗漏;护理。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化疗药物属细胞毒药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对机体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长期以来,临床上多认为化疗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所致,如穿刺不当、针头部分位于血管外、固定不牢等,片面地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于护理操作技术上。但是,在临床上观察到部分化疗药物渗漏时,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且多发生在注射局部及沿血管向心走行方向,其中以多次使用化疗药物的病人发生渗漏较多,个别病人系化疗药物所至局部过敏反应。有的发生细胞毒药物渗漏性损伤后再次使用该药,在原损伤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多年来,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为了防治细胞毒药物渗漏,延长静脉使用寿命,保证及时顺利用药,避免对病人造成医源性损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现将细胞毒药物渗漏引起组织损伤的机理和防治的相关知识作一综述。

1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1]

1.1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泡甚至坏死。如氮芥、阿霉素、表阿霉素、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长春酰胺、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更生霉素等。

1.2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如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榄香烯、羟基喜树碱。

1.3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如塞替哌、甲氨碟呤、平阳霉素、阿糖胞苷等。

2药物外渗的机理[2]

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和溃烂。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

3药物渗漏的临床分期[3]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3期:I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多发生于渗漏早期,局部组织肿胀,红斑、呈持续性刺痛。II期(静脉炎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发生,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肿胀、变红;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重者可伴发热。III期(组织坏死期):多因治疗不当致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4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做好预防。要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关键是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重在预防,避免外渗。

4.1首先建立一套静脉使用计划

4.1.1先从远端后近端、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尽量从末梢静脉处开始有计划的更换、交替使用,以延长血管使用次数,并使每条血管发挥最大效用。

4.1.2尽可能不使用与神经、动脉并行的静脉,并避开肌腱。表浅静脉有发达的网状交通支互相交通,使用时不必考虑循环障碍等合并症的发生。

4.1.3在易于固定的部位选择静脉。关节处的静脉不易固定,易外渗和不便调节输液速度,故需十分注意固定好。

4.1.4对小儿及危重病人应避开关节及活动频繁的肢体。

4.2正确选择穿刺静脉,以前臂、手背为宜,在平常用药结束后,指导病人对双上肢血管经常轻轻按摩,手做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等。可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降低脆性、血管营养状态得以改善,也可减少结节瘢痕的形成[4]。

4.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感染。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注射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化疗药物外渗予以处理。腐蚀性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护士应努力提高穿刺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在旧针眼或旧针眼下行静脉穿刺。对脆性血管应选斜面小的针头,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原则上是宁慢勿快,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输液情况,注意输液速度、药物的浓度、适当补充缓冲剂、保护剂等。对输液渗漏者力争早发现、早治疗。化疗结束后仍应加强巡视,特别是化疗注射部位的观察,一旦发现红肿疼痛,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4.4输注毒性大的药物时,应在静脉通畅、无肿胀时再加药。经常观察是否有回血是最关键的,有外渗可疑者要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切不可勉强推药。特别注意观察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感觉迟钝对药物外渗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4.5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在化疗药物滴完后应继续滴入或注射等渗液体50~100ml,以冲洗静脉减少刺激,提高血管使用率[5]。

4.6使用扩血管药。如硝酸甘油贴剂、2%山莨菪碱溶液涂擦、阿托品注射液涂擦[4]。扩血管药具有增强局部血流、稀释溶质浓度并中和其酸性的作用,可预防、减少渗漏及静脉炎的发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4.7熟悉化疗药物的性能、毒副作用。按医嘱采用适当的给药方式、稀释方法及注射速度,并注意穿刺部位保暖。

4.8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病人浅静脉的破坏,减少局部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4.9使用新拔针法[6]。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因而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5化疗药物渗漏的治疗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对化疗药物往往一知半解,加上局部的疼痛,渗漏于皮下后感极度恐慌。首先应稳定患者的情绪,告之患者通过及时处理,局部症状会得到解除。注意心理诱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以免因药物渗漏产生的忧郁引起病情恶化。化疗药物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停止注射,抽回血后拔出针头,更换注射部位。不可即刻做湿热敷,避免加快组织对化疗药物的吸收和局部淤血情况的发生,加剧疼痛。对化疗药物渗漏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5.1冰敷[7]:化疗药物渗漏早期(24小时内),局部首选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由于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灭活某些药物的局部破坏作用。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5.2湿热敷:24小时后行湿热敷,以促进液体吸收,可选用50%硫酸镁。

5.3封闭疗法:常用0.25%~0.5%的普鲁卡因[6]、50~200mg氢化可的松、0.25%~0.5%奴弗卡因溶液加入氟美松5mg作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疼痛。

5.4皮下注射特异性解毒剂[4]:常用解毒剂有硫代硫酸钠,用于氮芥、丝裂霉素和更生霉素;维生素c、碳酸氢钠用于阿霉素和长春新碱。

5.5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切成0.5cm厚的薄片,外敷于患肢静脉炎处12小时,然后去除外敷的马铃薯片,配合频谱治疗仪照射患处,效果较好[4]。

5.6中药治疗:对化疗药物渗漏后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者疗效确切。如京万红软膏外涂[8]、鱼石脂软膏外涂[9],黑墨草外敷、红花甘草散外敷[6]、活络止痛膏[8]等对防治静脉炎及药液渗漏都有较好效果。

5.7手术:对广泛组织坏死者,可行手术清创、皮瓣移植、植皮等。

6小结

以上综述了有关化疗药物渗漏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积极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预防损伤知识,延长静脉使用寿限,杜绝药物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避免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宏铭,耿宝琴.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3.

2娄婷,黄幼含.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01-0081-03.

3李树贞,现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27-433.

4李西爱,李振香等.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的护理现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23

5高沛,等.化疗患者指间静脉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3,9(2):29

6庄红,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7

7张鸿雁,等.冰敷预防诺维本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护理学杂志,1999.14(2):107

8张广清,等.中草药防治静脉炎的进展.护理学杂志,1999.14(3):109

9陈惠娟,等.鱼石脂膏治疗化疗渗漏硬结疗效观察.护理学杂志,1999.1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