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6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真菌性鼻窦炎6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锡华军

锡华军(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寿光262700)

【中图分类号】R7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54-01

【摘要】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疗效,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寿光市人民医院采取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患者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消失,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通畅,所有患者均获患者随访,时间0.5~1.5年,治愈率达93.54%(58/62),显效率6.45%(4/62)。结论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明显,且鼻内镜手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鼻腔的解剖结构,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内窥镜真菌性鼻窦炎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2例病人中,通过术前副鼻窦CT、前鼻镜及纤维鼻咽镜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19~64岁,病程3个月~2.5年,均为单侧发病,所有病例均在术后病理找到霉菌菌丝或孢子,临床病理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其中鼻塞49例(79.03%),头痛47例(75.80%),回吸性涕中带血23例(37.09%),面部疼痛麻木21例(33.87%),鼻腔异味5例(8.06%),62例病例中有12例为糖尿病病人,其中7例在内科控制血糖后手术。CT检查显示,患侧上颌窦密度增高,有点状或片状钙化灶,病变局限于上颌窦的40例,其中单侧21例,双侧9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者12例;局限于蝶窦者8例;鼻镜下鼻腔检查鼻腔可见豆腐渣样团块或干酪样物10例(16.12%),其中单侧8例、双侧2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麻或局麻,具体情况为22例全麻,40例局麻。病变局限于上颌窦者,切除钩突,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去除息肉样变的黏膜,并以稀碘伏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以防真菌团块残留。合并筛窦及蝶窦病变,对其进行开放,对伴有鼻息肉及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及时给予清除或下鼻甲骨折外移及等离子消融术。手术完成后采取止血砂条及膨胀海绵填塞,手术结束的第2天取出填塞物,术后第4天应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天2次。持续2周。术后1周清理鼻腔痂皮、清除水肿组织及肉芽,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者,术后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1~3个月,同时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3~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全部病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

1.3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窦腔内部分区域黏膜水肿,有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窦口堵塞,黏膜水肿息肉样变,并见干酪样物或泥沙团块。

2结果

全部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消失。随访2~3个月,2例有粘连者予分开,中鼻道少量脓痂予清理,其他患者术腔完全上皮化,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通畅。随访6个月~1.5年,仅2例复发,再次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病变清除术并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rhino-sinusitis,FRS)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疾病,过去发病率较低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发病率高,也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糖尿病,以及禽类养殖史有关。临床分为: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及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病理分型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球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FRS最终诊断是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于常规HE染色法检出率较低,现多采用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其检出率在95%以上。

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目的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内病灶及病变组织,同时矫正解剖异常及局部病变,保证鼻窦的通气和引流良好,其不易复发,且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前药物治疗较少用,对于免疫治疗,国外学者应用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后,可明显降低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需要量,能够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刘铭,周兵,刘华超,等.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8):252.

[2]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周述华,张成永,李晓晓.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