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

秦丽云

秦丽云(吉林省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双辽1364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262-02

【摘要】本文总结了对4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护理经验。及早识别出血征象,精湛的护理,可有效的控制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观察护理

我科在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4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19例,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例,萎缩性胃炎引起的出血6例,胃肿瘤引起的出血5例,其他1例。其中出现肝性昏迷1例,失血性休克9例。现将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病情观察要点

1.1观察判断出血量的方法判断出血量要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贫血表现,并借助有关检查,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在通过对44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观察,如果病人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亳升,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或只有轻度头晕,血压、脉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多无变化。如果在几小时以内出血量超过1000亳升,临床表现为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或晕厥等。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常因有便意而去厕所,在排便时或便后起立常常晕厥倒地。此时患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呈休克状态。但休克早期血压可正常,甚至一时偏高。患者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灰紫花斑。静脉充盈甚差,常乏力,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胃内潴留的血液达250—300毫升时则要出现呕血[1]。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在大量出血时,血液没有经过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颜色鲜红或有血块。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有黑便,表明出血量在50—70毫升以上,但不一定有呕血,这要根据出血部位而异。

1.2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1.2.1第一次出血量大者易再出血。

1.2.2门脉高压引起的呕血较以便血为主的病人再出血的机会多。

1.2.3病人持续心慌、出汗、恍惚、烦躁不安、血压、脉搏不稳定、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后又下降者。

1.2.4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经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明显或暂好转但病情又恶化者。

1.2.5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均降低,尿素氮持续增高不降者。

1.2.6持续腹胀肠鸣音亢进者。

2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配合与护理

2.1立即给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同时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备好急救用物及药品。

2.2给予良性心理护理医护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可给患者以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和进一步配合治疗[2]。针对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良性心理护理。

2.3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尽快配血,必要时可先输入平衡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及早输血,以尽快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及改善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2.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在急性出血时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待出血症状缓解后可1—2小时测量一次,并详细记录。每日测4次体温。同时要注意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性质、颜色、量和尿量,尿比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5遵医嘱给予止血措施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用气囊压迫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其止血效果肯定,对控制急性出血成功率高,该方法目前仅作为临时性急救措施,也用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暂时使用,以争取时间准备其他治疗措施。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根据药物的性质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同时严格观察输液部位有无液体外渗,以防组织坏死。

2.6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渐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的半流质饮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要根据肝功能障碍程度来调节饮食。有肝昏迷先兆者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病情稳定出血停止后,可给予植物蛋白饮食。

2.7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吸收。

2.8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出现意识朦胧或烦躁不安时要给予保护性措施,防止坠床。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其病情发展急骤,变化快,极易造成循环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要加强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积极治疗、补充血容量、输血、升压、止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检查急诊胃镜,及早判断出血部位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不同部位的出血,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措施。如能及时就医诊治,医护人员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严密的观察抢救和精心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病情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