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点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点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闫英

河南省商丘市第十一中学闫英邮编476000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探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探究性学习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切实的落脚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初中教学

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数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探索中的新课题。在此,本人就初中数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将教材中的例题、定理、习题改编为具有探究学习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定理、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实际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探究性学习问题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对现实生活的挖掘设计的更好,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主动的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应广泛射猎各门学科,具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探究情境。

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

例如教学“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时,在讲台转盘上摆放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篮球、热水瓶、圆锥、茶杯、粉笔盒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六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生活用品)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而得“三视图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再让学生围绕六种几何体分组进行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参与,开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得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因为数学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多余的,答案也可以是不惟一的,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这就是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在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出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从而也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五、采用灵活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采用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结束语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展示出它的优越性。作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不仅注意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现发展性目标,渗透生活中的数学意识,逐步获得对探究本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