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社区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社区管理

李静许淑娟

李静许淑娟(山东省潍坊市寒亭海龙医院山东潍坊261100)

【摘要】哮喘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疾病,此病起病急,症状明显,并且反复发作。本文对45例哮喘患儿及家长进行了系统的健康宣教,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患儿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062-01

哮喘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近10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众多研究表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我院依托社区优势,通过建立哮喘患儿健康档案,社区医务人员与患儿及家属建立一对一关系,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措施和规范用药方案,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发放宣传单、电教视频、家庭现场指导、电话随访和咨询、定期开座谈会及专业知识讲座等,鼓励患儿家属间的经验交流,使他们对哮喘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会了自我监测病情,掌握了相关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患儿的疾病得到了合理的预防和治疗。

1临床资料

2008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哮喘患儿45例,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岁,病程0.5到8年。以咳嗽、胸闷、气短、听诊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后对所有患儿建立健康档案,进行了系统的健康宣教。

2方法

2.1入院宣教入院后以社区门诊为依托,责任医生、责任护士为联络员,为每一户家庭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为每一位哮喘患儿建立了门诊规范管理档案,制定长期随访计划。利用发放宣传单、播放影像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详细介绍哮喘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发病的常见诱因以及哮喘病的治疗原则,提高患儿和家长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

2.2做好心理疏导哮喘具有起病急、症状明显、反复发作等特点,影响患儿的生长、生理及心理发育,给患儿及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也造成一定心理障碍。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与社区医生、社区护士通过家庭随访首先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使家长消除疑虑和紧张,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使患儿的紧张焦虑得以削减、促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疾病早日康复。

2.3日常生活护理

2.3.1避免接触过敏源支气管哮喘患儿应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过敏源的测定,了解患儿对何种物质过敏,生活中尽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劝导家长不要在患儿长期居住的环境内养宠物及花卉等,以免引起过敏反应。还需注意保持居室的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避免呼吸道的理化性刺激(如冷空气、灰尘、刺激性气味等)诱发哮喘。

2.3.2教会家长仔细观察哮喘发作先兆如鼻、眼发痒、打喷嚏、干咳、呼吸困难及胸闷等,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合理用药,脱离过敏源,去除诱因,鼓励患儿多饮水,因为水是痰液的最好的生理稀释剂,让患儿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调整好饮食,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如症状不缓解,立即去医院就诊。

2.3.3体位护理有哮喘先兆时,应让患儿安静休息,取坐位或半卧位,鼓励患儿作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哮喘病人取强迫坐位时,应给予支撑,协助病人两肩前撑,两肩耸起,以助用力呼吸,指导患儿用缩唇呼吸法,调整呼吸直到不感到气短。

2.4用药指导哮喘治疗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包括:(1)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如避免触发因素、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有些家长担心吸入气雾剂会成瘾,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要详细解释,控制哮喘最主要的是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必可酮等,吸入后发挥的是局部作用,而且剂量较小,起效快,全身副作用较少,比较安全,消除家长的心理顾虑,训练指导患儿的正确吸入技术,使每个患儿都掌握一摇,二呼,三吸,四屏气,五漱口的方法,年龄小不能很好配合的患儿可用储雾罐,以保证疗效[2]。

2.5做好哮喘患儿社区档案管理建立哮喘儿童个人档案是社区医疗干预的基础,社区医生与家长配合做好哮喘病历的记录与管理,掌握患儿哮喘的特点、疾病的分期、分级、诱发因素、治疗控制状况,针对患病个体儿童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书面防治计划。

2.6增加机体免疫力活动指导家长应注意对患儿的体能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锻炼要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持之以恒,对天气,季节的变化要更加注意,避免诱发哮喘。

3结果

45例哮喘患儿家属均对哮喘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掌握了哮喘病的预防知识和诱因,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监测,能积极配合,连续的治疗,仅有3例2次住院治疗。

4讨论

哮喘疾病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治疗控制是社区医疗防治计划的重点,是将医院内的治疗转移到家庭和社区内进行。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健康宣教。家长了解了病因,发病机理和哮喘的诱因后,在生活中不再因患儿有病而过分多保护,给予适当的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注意监护好患儿,减少诱因,以免诱发哮喘,在心理上给予较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增强信心,坚持长期、规范用药,能较好的控制哮喘的发作,延长发作的间隔时间,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7~158.

[2]杜桂芹,刘守国.雾化吸入疗法,临床护理中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