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人生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走好人生之路

刘玮玮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刘玮玮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小学266600

一、改变旧的健康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模式

在学校和家庭中,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时,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眼睛是否近视,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贪食、多动症等。这种旧的健康观念是片地从生理学角度去理解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立体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转到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上来。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使其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教学必须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许多学生嫉妒别人,严重的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要求,又加上学习成绩不良,让学生较多地体验失败。他们害怕上学,产生学习恐怖症。教师要把这些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健康教育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心理因素的发展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和谐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爱的动作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中求学、学中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师生之间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班主任素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班主任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用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2.班主任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3.班主任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品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统一的人格。

4.班主任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六、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小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学的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消除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此外,根据生源情况,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挖掘、发现他的闪光点,保护其积极性,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用引导代替斥责、用提醒代替讥讽,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七、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加强学生的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合心理保健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教师要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还要发挥社区的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医生义诊活动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