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事务所对建筑行为的诉求与回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犬吠事务所对建筑行为的诉求与回应

沈君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92

摘要:冢本由晴与贝岛桃代在面对不同基地环境条件下,对建筑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同时致力于建筑与人的行为关系。本文以二人在犬吠工作坊的作品为分析对象,分析和总结其对建筑行为的诉求与回应,试图对当下中国建筑的发展困惑有所启发。

关键词:犬吠工作坊;冢本由晴;建筑行为;公民建筑;环境;基地;Da-me

在建筑理论多元化的今天,冢本由晴和贝岛桃代的建筑行为学研究是一道亮点。研究他们需要追溯到东京工业大学的筱原一男提出的“民居是蘑菇”,以及坂本一成强调的“建筑的固有性”。基于此,冢本研究室提出了两个关键词:“Behaviorology”(建筑行为学)和“Commonalities”(为公民的建筑)。犬吠事务所建立后,他们又提出了“Da-me”(不良建筑),以此强调多种用途的多层结构组成的建筑。

他们对建筑行为的研究实践主要可以总结成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评估其对不同建筑行为的回应,来研究他们的应对方法。

1.郊区集中式

“建筑的不同是基于建筑所在的场地,基于不同的建筑行为,基于客户的个性。”在亚洲,院子在南住宅在北的布局可以被视为标准的乡下建筑行为,而南面外的住宅常因间距过小而凌乱。对此,犬吠工作坊企图寻找能适应小场地,并能推广复制的建筑行为。

作为一种“Da-me”的解释,这方面的代表有Gae住宅、Ani住宅、Mini住宅。他们暂时忘掉小场地设计住宅的常用方式,而是用最小的占地面积,在场地中央突出一个小体量建筑,同时消除使场地显得狭小的栏杆。另外,每层制造一个开放空间,其开口可以面向任何方向。组合原则是先建立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距离,后在每个方向上重新制造关系,其区别在于建筑与周边环境对话的方式。

其不同设计都是应对不同环境需求的结果。Ani住宅中,立面中央的三个窗户调和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Mini住宅,主体量与各方向伸出的次体量调节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Gae住宅中,悬挑的屋檐调节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新建筑介入时遵循了整体周边的建筑行为。

而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都应对了人不同的感知需求,室外的水平窗户可以让人清晰看到室内的天花板;而在室内,如果离开一定距离看不见室外,但靠近一点就能看到街道。

2.高密度住区

用地紧张的日本,高密度住区呈现划分越来越细的趋势。由于用地面积的严格限制,不得不寻求体量在竖向上的突破。而受伊东丰雄PetArchitecture的影响,他们提倡做“Housebypipe”,在“建筑不论大小”的口号下,他们贯彻用公尺来建造,这实质是对建筑性格的观察和培养。

这方面的探究代表当数塔住宅、aco住宅与犬吠工作室。冢本和贝岛先尽可能在基地上放置最大体量,后在内部空间与垂直方向寻找新的建筑行为。他们通过对立面进行最少的人工处理,来达到表面积最大化。室外通过窗户选择性地与周边环境交流,在室内则贯彻小楼板的组合与楼梯间的轻微错位。

三个设计的对比显示出其应对不同基地条件下的不同行为应对策略。Aco位于转角地块,有清晰地定义基地的需求,他们将建筑行为转化为建筑与街道的交流,并用窗户来与榉树、街道产生关系;与之对比,塔住宅被周边建筑所包围,为了逃避这种压抑,他们应对以新的建筑行为:主动退界,将高度拉伸到最高;而犬吠工作室位于一个旗杆形地块,被周边建筑完全包围,因为建筑不临街,他们将大的开口置于内部来达到室内空间与建筑间隙的空间的对话。

3.森林田园耕地区

森林田地或园林所包围的建筑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运作,不同元素回应不同环境因素,其中三个案例是川西临时村舍B,Asama住宅,Nora住宅。在川西临时村舍B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了两个不同的元素。一是不积雪的山形墙,二是坡道上突出地面的楼板。他们用人字屋顶解决雪,根据场地宽度与保持屋檐的水平来调整建筑的宽度与屋脊的坡度。而窗户沿着墙布置,制造出反应森林的投影空间;Asama住宅的设计为了把室内与小树林接近,把边界、屋顶和墙面刷上了褐色。室内各功能在建筑的四角交汇,组成坡屋面、悬挂墙和窗户来回应不同的环境;而在Nora住宅的基地中,面对住宅与田地相混杂,他们想找到一种住宅行为用以呼唤“城市农夫”,为此他们将巨大屋面和外廊视为传统农舍基本元素,外廊被抬高到1.2米成为阳台,室内各个面都开放使整个阳台面朝街道,在阳台上可以承载一家人的烤肉和乘凉等生活。

4.启示

冢本和贝岛在2014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指出,建筑的行为关系其实是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正如《房屋的行为》所说,应对不同环境和人的诉求需要不同的关系,他们试图将这些关系进行类型学表述并整合到一套建筑语言中。

最近,犬吠工作坊为北京提出了“第四代四合院”的构想,“四合院还有什么进化的可能,如何在保留四合院、胡同的建筑形式的同时,创造新的生存模式?”冢本认为这面临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在城市不规则的自由状态、新旧状态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作用力。这种自发的状态不是由某人决定的,而是由城市在原有环境中自我形成的。”

通过对二人思想和作品的分析,我们知道犬吠工作室事实上强调的是以环境与产生环境的原理作为基石与基地文脉发生关系。事实上,这种基于不同情况对建筑行为负责并回应的做法更是一种对人权的尊重,这种对不同建造行为的观察、定义和回应,值得当下中国建筑界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东京,<Onthebehaviorofhouses>,P109~119

[2]北京,<A+U>杂志中文版,2012

[3]北京,《筱原学派》,奥山信一郭屹民,《建筑学报》,2014(05)

[4]上海,《外滩画报》访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