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研究

李素花

李素花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030600)

【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进行研究。方法总结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的7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分别运用X线、CT进行诊断,探究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手术证实后,观察组患者的准确率为91.90%,对照组患者的准确率为58.33%。观察组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CT诊断,诊断过程方便,结果准确可作为临床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23-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纤维环、软骨板、髓核等腰间盘的不同部位,产生退行性的改变,且受外力因素的干扰,导致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组织经破裂部位脱出于椎管内,致使与之相邻的脊柱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腰部从而产生疼痛[1]。而该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症特征也较为突出,一旦发病,腰部的剧烈疼痛为患者的健康危害,也为患者的生活带去相当大的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减少患者的病痛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的7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运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分别为CT、X线,运用CT诊断的患者获得较高的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总结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的7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分别为37例、36例;女性、男性患者分别为28例、45例;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分别为73.8岁、27.6岁,中位年龄为(52.732±7.508)岁;患病时间为少则5.2个月,最长3.4年,平均患病时间为(19.68±14.57)月。就诊时均出现下肢麻木,腰、腿疼痛,间歇性的跛行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的患病时间、临床表现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运用X线进行诊断,协助患者在摄影台上呈侧卧位,将双腿并拢并稍微向前屈伸,尽量保持躯干和大腿呈90°。叮嘱患者放松身心,保证体位自然,尽量放松腰部。随后对患者的第四腰椎侧位片进行摄取,将耻骨和颈静脉的切迹联合后进行中点连线,并重合摄影台上的正中线,对标准的正位片进行摄取。观察组的患者运用CT进行诊断,帮助患者仰卧于床上,首先对患者的腰椎侧位进行定位扫描,对扫描架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确保垂直于脊柱长轴或平行于椎间盘后,对椎间隙进行逐一扫描,常规的扫描范围为L3到骶1椎间盘。扫描时保持2-3mm层厚。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手术证实后,观察组37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在手术中得到证实,3例患者在扫描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诊断结果失误,准确率为91.90%。对照组36例患者中,21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在手术中得到证实,15例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诊断结果产生误诊,准确率为58.33%。观察组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n/%)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腰间盘疾病中占据首位,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展,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2]。患病原因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长时间的弯腰劳动、站立,二是运动不当导致腰椎间盘受损,三是受湿、寒等邪气侵袭,四是腰椎间盘的发育本身就存在缺陷,五是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病变。在临床中病变发生的部位多为L4、L5或L5-S1。在以往临床诊断中X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在诊断该病患者时,由于该病的病变常发生在间隙中,X线无法直接展现病变部位。尤其是病情轻微、年龄偏小且病程较短的患者,更易导致临床中的诊断准确率过低。椎管的大小可影响患者病症的轻重状况,椎管较宽时,诊断较为容易,是因为突出的疝块不会容易受到压迫,相反在诊断中就较为困难。而随CT技术不断的被临床应用,将该病的诊断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经CT扫描可将患者椎间盘病变形态,神经根、硬膜囊两者之间的关系尽情的展现出来,同时对局部产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进行反映,为临床治疗和确立治疗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若椎间盘的层面未发现突出征象时,需要对游离体进行上下的搜索,同时注意神经根、硬膜囊之间的影响。在CT检测中该病可表现为:椎间盘在突出后可看见明显的钙化,常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且大多和椎间盘连接;在髓核的周围受椎间盘突出的影响,产生反应性的骨质硬化或增生现象,而形态极其的不规则;在椎间盘的后缘可呈现局限性的突向椎管内软组织的块影,边缘可呈规则或是不规则的形态,但其密度和相关椎间盘的密度基本一致;致使硬膜囊的前缘、侧方和神经根受压后出现移位;硬膜囊外的脂肪间隙消失、移位或变窄[3]。通过CT的扫描后可清晰观察患者的椎体、椎管等横断面,而且分辨能力较高可对不同层次进行扫描,并真实的展示出椎间盘的钙化程度,突出的密度,髓核滑移的状况等。CT扫面的分辨率较高,能对薄层进行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清晰的展现出解剖的结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运用此方法诊断后,经手术证实,34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准确率为91.90%;而对照组患者经X线诊断后仅21例患者最终确诊,准确率为58.33。观察组的诊断结果准确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表明,运用CT对该病进行诊断,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0%以上,甚至会达到100%,本研究与研究结果相近,具有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运用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诊断时,可直接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基本形态及受压移位状况。且操作较为简便、经济实惠、准确率高,以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在临床应用中拥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春明,米良传,李全,向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03):149-150.

[2]毛友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18-119.

[3]杨学伶,李长启,郝进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0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