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建议

陈维逸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据相关统计,过去多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6%左右的速度增长,使得研究生毕业数量逐步增加,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尽管研究生扩招在短期之内缓解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但长远来看,却也是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了目前研究生就业特点,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加强研究生就业的建议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提高研究生就业的质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优势。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特点;影响因素;建议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研究生就业也经历着一些变化,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众多在校研究生都流露出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而研究生就业不仅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前景有关,还与社会的经济稳定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对当前研究生就业形势,如何提高研究生就业率与质量已成为高校、社会、政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以下就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其建议进行探讨。

1目前研究生群体就业特点的分析

研究生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其学业以研究为主,讲求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同时研究生群体构成较复杂,社会阅历差距较大、年龄跨度大。基于研究生群体这些特征,笔者认为研究生就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去向比较集中。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研究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已逐渐减弱,面对用人单位待遇的下降、用人条件和标准的不断上升,通常研究生群体都十分理性的选择面对现实,除了在内心深处调整对期望值的期待外,很多研究生都或主动或倾向的选择了工资虽然不高,但工作和收入较为稳定的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2)区域流向性明显的特点。据相关调查,研究生就业一般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是江浙沪、珠三角等地区作为首选目标。这些区域因其经济的发展、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潜力,对研究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但是这些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人才过于集中,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也制约了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脱颖而出。(3)研究生的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与本科生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相比,研究生的选择则更为理性。薪资待遇和温饱问题固然是它们所关心的,但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生活舒适度、上升空间和发展机会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他们在择业上明显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研究生相对越来越关注工作的体验: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乐趣,从研究生就业特点分析,大部分研究生是对自己未来负责的人[1]。

2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外部因素。(1)行业因素。像IT行业这种技术型高薪行业,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讲,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海归或博士),研究生的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占有主导优势。而一些服务业、城镇基层、教育单位,他们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所能提供的环境和待遇与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落差,所以常常不出现在研究生的择业名单中。(2)专业因素。由于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划分,导致有些专业的研究生很难找到合适发挥专长的岗位,因而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转向热门专业或从事周边专业的工作[2]。(3)产业因素。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相继出现。有些行业像外贸、纺织、石油化工等受到的影响较大,便出现了日落西山的态势,相应的这些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就业时难免面临着就业低潮期。而相对的,也会出现就业高潮期。还有一些行业,处于就业形势的不明朗时期如IT、计算机、应用电子等,更有一些如机械、管理等社会需求度较少的冷面专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出现了惊天大逆转,以上总总都会使研究生就业市场变动不居。(4)研究生培养的就业定位因素。高校研究生培养过分注重学术性的教育,而缺少根据各个专业的就业机会合理安排招生计划的意识,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

2.2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内在因素。(1)心理期待因素。很多研究生在择业时本着一步到位、以逸待劳的思想,将全部的关注点放在了考取银行、公务员等方向上,而忽略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2)研究生本身的能力因素。与研究生数量的暴增相比,导师的数量却并未跟得上步伐。一个导师十几个学生的情况比比皆是,无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从专业素养上所得不深也不多,在就业之时往往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触[3]。

3加强研究生就业的建议

笔者认为解决研究生就业,需要从研究生培养单位、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着手。

3.1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世界观、人生观更趋向成型,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既有更成熟的一面,也更主观。对于研究生就业工作,高校应予以一定的重视,积极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特点,创新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成立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仅引导他们的专业素质,而且更要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念[4]。使之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2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研究生专业。高校应自觉地响应市场机制的要求,适时地对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满足社会不同岗位对研究生的需求。

3.3强化创业意识教育。由于在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上皆有优势,研究生在创业平台上也有着发挥的空间。从研究生就业情况看,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创业与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没有创业的意识更没有创业的勇气。根据此种情况,高等院校就应该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除了开展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活动外,还应保护其个性发展、开拓其研究思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此外,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创业、特别是鼓励跨省创业,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生产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进行创业做准备。

3.4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效的职业指导和鼓励创业的政策,都是要建立在研究生主体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身环境的基础之上。只有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任何改革和改变能够深入进行的关键。对于自我能力的修炼,研究生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入手,保证基本工作能力、精炼专业技能和提升求职技能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一技之长,随时随地都抱着未雨绸缪的思想,在获得文凭的同时,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5]。

4结束语

研究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发现,我国研究生在总体供应上已由几年前的供不应求转向了供过于求。因此只有有力地发挥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以及研究生本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优势,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继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22)

[2]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

[3]蔡年辉.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4]陈闻等.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5]张路杨等.当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