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开发视域下的历史文化村落景观营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3

基于旅游开发视域下的历史文化村落景观营构

岳梓豪

(清华大学北京市100084)

摘要:我国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乡村人居环境水平。随着乡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传统文化村落景观的大规模旅游开发背后,也伴随着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假文物泛滥、千村一面的乡村形态、乡村传统风貌消失和过度开发导致商业化严重等等。针对这些现实状况,文章从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分析了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及特征,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探析乡村景观的营构策略及方法,为我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开发与更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乡村建设;景观设计;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极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性风貌景观的严重破坏问题。“历史文化村落”指的是保存了较为丰富、完整的文物,且所保存的文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的乡村统称,历史文化村落景观则是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村落景观,在承载了乡村一般功能性的基础上,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民俗风貌、建筑样式等具有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明显地域性特征。

正是由于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特性,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提供了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显著提升了乡村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村落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产业层面,都对乡村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二、开发与保护中的价值误区

随着乡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文化村落因其独特的乡村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是在其大规模的景区开发背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过度强调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为了吸引有课,建造假的历史文物,将保护传统片面地理解为重塑古建筑遗迹、重建古典样式的传统景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建造假冒文物,通过一时的“噱头”赚取经济利益。甚至在建设假文物的同时破坏了真遗迹,而没有将真正代表当地文化景观的遗产真正保留,无法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是人的在自然中的集聚区,是村民生活、劳作和进行其他社会性活动的载体,其主体是乡村居民,一切乡村活动都是围绕村民展开的。而在我国目前的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中,过度关注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的利用,对人文景观则完全忽略,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将本土居民迁出,把传统民居改造为其他设施,这直接导致了村落中传统文化、民俗、劳作景观等人文景观的极速消退,失去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性。

从政府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盲目增加开发强度,占用了大量耕地、生态用地,严重破坏了乡村自然风貌。各式各样的传统村落竞相模仿,对古建筑和传统景观进行脱离实际、留于表面的重新包装,造成了传统村落的独特性消失,“前村一面”。例如我国的乌镇、大理等,将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村落肌理不断简单复制,标准化的建设、旅游开发的竞相模仿,浓厚的商业气息包围着村落,到处是现代化的村落环境,严重破坏了水乡本应具有的传统景观(图1)。

图1商业化严重的文化历史村落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从本质上来说,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其实是对当地传统人居环境的全方位的继承与更新。针对村民真实生活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应该成为重点,而许多乡村建设者忽略了现有乡村景观环境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保护与传承停留在自我感动式的建设,割裂了村民的真实使用感受,其生活环境并无得到有效改善。

三、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构成及特征

(1)自然景观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构成,自然景观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山体、河流、植被、气候与地理环境等。处在山体较多中的村落,群山环绕,利用群山作为村落的背景,极大丰富了村落的空间层次,跌宕起伏的山体构成了村落的天然屏障,依靠起伏连绵的山势,形成优美的轮廓线,村落成为了山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体的肌理、色彩、轮廓等直接作用于村落,村落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村落聚集景观活力,在整体乡村人居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河流、水渠等是南方传统村落中较为常见的自然景观。村落与河流的相互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河流沿着村落的一侧流过,另一种是河流整条贯穿于村落中。村落依河而建,村落肌理因地形起伏参差错落,临近河边的居民不仅是一种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利用河水方便生活。但是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节,时常会引发洪涝灾害,这就要求在驳岸建设时考虑堤坝等防洪措施。除了山体与河流,植被、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同样对历史文化村落的风貌有着重要影响,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并且他们都具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2)人工景观

乡村是由人建造而成,人是乡村活动的主体,所有直接建造的、完全不同于自然基质的景观类型都可以称之为人工景观。在传统村落中最为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作为乡村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产业、经济还是地域性特征方面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村民依据各异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类型进行农耕活动,最终构成了与其他地域相区别的农业景观,例如在我国北方多为平原,降雨稀少,并由于其土壤成分的不同,形成了北方独特的旱地农业景观;而在山地较多的南方,降雨充沛,气候温润潮湿,则形成了更具代表性的梯田农业景观(图2),同时,依据农业生产内容的不同,也会形成迥异的景观风貌。这些农业景观由于占据着绝大部分的乡村用地,对村落的整体环境风貌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田中的不同农作物、耕作方式、种植搭配等是一个地区民俗传统与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其观赏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样值得称赞。

在传统村落的人工景观中,除了农田景观、林业景观等农业景观外,村落中的建筑、街巷、道路、桥梁等硬质景观也是人工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道路等线状空间是整个历史文化村落的骨架,将整个村落串联成完整的格局。与城市道路井然有序规划的人工感不同,传统村落中的道路大多是通过村民长时间的生产生活所不约而同所产生的“路径”,这些不同等级“路劲”通过相互穿插组合,延伸至乡村中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完整的乡村交通网络。

图2我国的“梯田”景观

图片来源:https://www.nipic.com

“乡土建筑”有别于宫廷建筑,在我国的传统建筑谱系中拥有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他以庞大的民居建筑为构成主体,绝大多数由使用者自己建造,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称其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各异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民俗文化乃至地方性建筑材料的不同,所孕育建筑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云南的土楼、广西的麻栏式民居等,这些建筑样式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差异性最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合理使用当地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其相应的传统结构和构造方法,将更能表达一个地区的独特乡土风貌。

(3)人文景观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人文景观指的是看不见的非物质要素,是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地域性特色传统风貌,其中每一项要素都对村落的景观形态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人文景观是乡村历史、文化等地方性特色的集中反应。

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文景观的发展,人文景观不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更是构成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灵魂,具有精神价值。人种生态学家戴维森·亨特将人文景观定义为“在社会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动态的物质空间联系、系统的过程和普遍的联系,以及社会对环境在其之上形成的价值观、制度、技术和政治权益的认知。”[2]人文景观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几乎融入到了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景观的外表下,或多或少都蕴含着深层次的传统精神。人文景观与人工景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其二者之间没有鲜明的分割界限,在经过人工改造后的景观,必然会产生人文类型的附加值,例如我国村落的整体格局与建设选址,都有着浓厚的“风水”观念;较为强调宗教与仪式性的人文景观也是通过宗祠、寺庙等人工建筑景观所表现的。另外,人文景观相对于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具灵活性,人文景观的内涵是随着时间、气候、地理条件、人文伦理等不断发展的。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景观其本身带有一定的生态性,因为都是靠村民的集体人工劳动建造的,而不像城市景观那样利用了大规模的机械化建设,对自然生态的改造也停留在较为合理的区间内。另外,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景观是动态的生活场景,生产、生活、劳作这些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的事件汇聚,在不断强化村落的独特性,如在田间地头的耕作,河边浣洗衣物、在屋顶晾晒农作物、古榕树下的纳凉等,所有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参与的场景,都是人文景观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现代交通设施以及电子信息化的交流手段的普及,导致了部分乡村生产生活景观的消逝,各个村落的人文景观逐渐趋同。例如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竹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随着乡村公路的修建,这样的生活性景观也不复存在。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推动,竹筏出行成了游客的旅游体现项目,这种传统的生活性景观才得以保留并延续,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价值。

宗教寺庙是乡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衍生出的祭祀活动、建筑结构、装饰纹样等也是重要的人文景观,这些建筑与祭祀活动仪式性的外表下,蕴含的是地方风俗背后潜藏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图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祭祀活动中加入了娱乐元素以及市场交易活动,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庙会。庙会与集市是是一种地方性的民俗节日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出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村落的历史文化。庙会、集市等乡村人文景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同时也体现在经济层面,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对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3乡村内的人文景观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四、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营构

英国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科林·罗在其最著名的书籍《拼贴城市》中说到,断裂破碎的每一次建筑尝试或城市区域更新改造都自发性地形成了新的有逻辑的组织性。这同样对历史文化村镇景观改造更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在进行村落更新时更加审慎,成功或有缺陷的改造,都会对现存或今后的村落的景观格局、肌理、文脉造成深远的影响,需要将村落的历史与未来有机统一起来,传承文脉信息,将保护与开发统筹考虑,保持文化历史村落发展的可塑性。

历史文化村落景是在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是先民劳动智慧与世界观的总和,其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乡村建设者在开发与利用时,保护与传承是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在传统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中,针对不同的景观状态与保存价值,要进行合理分类,采取不同的营构手段。对于已经存在乡村自我更新建设状态下局部被改变,但仍然保存有完整村落风貌的村落景观,需要针对与乡村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部分进行重新改造更新。此类景观构成主要为景观构筑物、民居建筑为主,例如村民自建的砖混住宅小楼,瓷砖饰面,铝合金门窗等,可以通过更换建筑构建,外立面整体改造,屋顶改造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在地性的建筑材料,使其与传统村落风貌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在地性的材料和建造方式有其不可替代性,本地化的人工和材料在建造时也维持了本地工艺的流传和保存[3]。对街巷立面和建筑立面的更新,可以保留其历史性的斑驳感,而不是用新的涂料大面积粉刷,保留斑驳的痕迹即是保留乡村历史发展进程的信息。而针对体量较大,无法通过部分构建或里面改造达到统一效果的建筑,可以通过增加景观绿化,增加构筑物等方式,进行部分遮挡,弱化其对整体村落景观风貌的影响。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营构是一种基于乡村历史、文脉体系、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恢复、重构、象征等多种设计手段对其的理想化重塑。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与普通村落的区别是它承载了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的大量宝贵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资源都已深度融入到村落的生产生活中。要想保留和传承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独特性,就需要对其空间形态、文化形态、历史形态加以恢复,使参观者产生“带入感”,达到历史与当下的统一。对于已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保留价值但已消逝的景观元素,应当加以恢复,可以充分向游客展示村落历史上的生产生活形态。另外,对于恢复的景观形态可以通过功能的延伸赋予其新的价值,我国水资源较为充沛的南方水乡地区,在水路中通行的竹排是较为常见的交通工具,具有相当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随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公路出行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出行选择,而通过对竹排的功能改造,增添座椅等,在水路中游览村落景观,形成游客亲身体验乡村风貌的旅游模式。

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的营构需要以符合时代语境下的新要求,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解读、凝练、重构,形成“新秩序”,通过“新秩序”进行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呼应。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扩建,虽然其不是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范畴,但是贝聿铭先生对传统的解读、凝练、重构,将历史与现代的统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设计师提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水、石、民居建筑等景观元素,通过重新解读与诠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语言相融合,即传承了传统园林的神韵,又做到了区别于传统,融入了现代元素。这种重构与再现,并不是简单的符号化模仿或拼贴,而是通过对传统景观意向内在神韵的凝练,对空间重构、形态变换或细节处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结构、新的材料,重新诠释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内涵。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农业景观是人们感受乡村风貌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在传达地域历史、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除了游憩、休闲等功能之外,也应兼具着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城市中的儿童来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开发商开始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建设,使得当时美国的乡村面积与乡村景观不断被侵占,生活在乡村的居民被剥夺农地,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被迫改变,而乡村居民和孩童也被迫远离自然。而位于伊利诺斯的Peck农场,设计师充分尊重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业景观,将原有村落改造成了兼具教育、休闲、旅游和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农场。原有的谷仓被改造成为了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农业相关展品及艺术品,同时,还提供有小的学习区域,从学前儿童到成年市民,都可以参与到农业教育课程当中。牧草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农场栖息地的巨大价值,在秋季的时候体验农作物的丰收,在夏天则有播种课程。整个Peck农场并没有像博物馆内的展品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为市民们普及农业知识,宣传其乡村文化价值,为乡村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五、结语

在现如今文化旅游愈发兴盛的大背景下,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不仅对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更具活力、可识别性、文化性的乡村景观还可以充分继承发扬当地的传统民俗精神,彰显地域性特色。在不久前看到了一条新闻报道,有着300年历史,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被称为福建“最奇特土楼”的庶安楼已部分坍塌。许多专家曾多次为其修缮奔走呼吁,它更被誉为了保护乡村文化的精神堡垒。现存的福建土楼超过3000座,2008年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却只有46座。在被列为“世遗”后的土楼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招商利用土楼引资、旅游用土楼为卖点、电影用土楼当道具,在政府的强大资源下那些宠儿土楼成为了明星景点,而那些未被列入“世遗”的土楼则无人问津,面临坍塌的危险。而那些鲜活的,更有原始生活趣味的土楼,才是真正饱含了作为闽南地域性风貌特点的生动案例。在今天,当面乡村建设问题时,我们需要怀着更审慎的态度,及时介入,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不辜先人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

参考文献:

[1]王玥.历史文化村镇景观意向构成方法初探—以浙南古村镇为例[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09.5.

[2](美)杜威?索尔贝克.乡村设计_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M].奚雪松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徐璐.重建独立而可持续的乡村社会_专访_太阳公社_创意总监陈浩如[J].装饰,2015.07.

[4]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