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穴的研究应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四总穴的研究应用探析

赵玉峰窦锡彬(通讯作者)张红参李克明

赵玉峰窦锡彬(通讯作者)张红参李克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533000)

【摘要】四总穴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常用经验穴位,治疗时常体现为穴位与主治部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立足《黄帝内经》和当今的一些文献关于这些穴位的研究应用,结合本人观察分析所得,发现当今四总穴的运用机理阐释不够完整,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四总穴取穴机理脉象经络

【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37-02

四总穴即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个穴位。四总穴歌几乎所有针灸医生都耳熟能详:“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灸医籍《针灸聚英》、《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都将它收入书中。在临床上,这四个穴位使用频次极高,涉及病种也很广,而疗效也受到医家肯定。由于四总穴歌内容关系和一些医生经验沿袭,这四个穴位现今运用时多直接体现为针对全身各大发病部位取穴,如腹部上的病症直接取足三里,面部病灶取合谷穴等,而这种取穴方式和依据似乎与当今常规的取穴方式有所不同。有鉴于此,本文对关于四总穴的文献进行浏览归纳,并结合个人研究所得,对四总穴的研究应用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

1.目前四总穴的研究应用概况

四总穴目前被列入远道取穴法的典范。有些学者[1]基于四总穴对相应部位疗效确切这一层面,来说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夏铭徽等[2]通过统计针灸典籍用穴规律,发现除列缺穴没充分体现外,身体发病部位与相对应的首选穴位都符合四总穴歌内容,从一个角度说明四总穴歌概括的合理性。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针对其治疗机理,一般都认为四总穴所属的经脉在循行上经过歌诀中所对应的身体部位,所以有较好疗效。如膀胱经几乎涵盖了所有腰背部的区域,故委中穴作为膀胱经上的穴位,能够治疗腰背部疾病[3]。至于为何病灶所过的经脉上多选四总穴,一些研究者如谢煜[4]对“肚腹三里留”进行探讨,指出其基础是足阳明胃经和肚腹部位的联络关系,而穴性决定了足三里在众多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中具有治疗肚腹疾病的优势,历代医家又反证了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疗效优势。当然也有学者对四总穴歌持不同观点,如黄月莲[5]认为背痛虽然属膀胱所过病变,但用委中穴效果不显,而且指出“头项寻列缺”是根据肺与膀胱经的的对冲互注,如果头项部发病不是膀胱经经过的不应取列缺治疗。李明伟等[6]从经脉循行和肺的脏腑功能解读“头项寻列缺”,指出列缺穴用于治疗颈项部尤其是外感型有良好疗效,是因为头项部为风邪易袭之位而肺主一身之表,并且与列缺所属的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经过颈肩。但是没进一步说明肺主表的脏腑功能为何要间接通过手阳明经实现,而且手阳明大肠经只经过大椎穴,循颈旁上于头面,而临床常见的头项病症经诊查足太阳膀胱经占多数,此说法显得论据不足。

2.四总穴取穴机理探讨

当今四总穴的临床运用,其病症以疼痛类居多,疗效有古文献和现代临床运用案例支撑,证明有效,但是“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时效时不效居多。取穴时是针对大的部位直接取相对应的四总穴歌中的一两个穴位,这一现状已是较为普遍,而现今针灸治疗多采用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等,四总穴歌中的取穴方式与这些常用取穴法不同。四总穴的取穴机理多用“经脉所过”阐释,但有些地方显得牵强,为此一些学者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如通过脏腑功能、对冲理论、辩证论证等。为此,本文找出了这些穴位在《黄帝内经》最先的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有一些比较特别、主治范围很广的穴位,如四关穴[7],即合谷、太冲:“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三里穴[8]:“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手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腧穴[9]:“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委中穴[10]:“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以上四关治五脏、足三里主治脾胃病、腰以上取手太阴阳明、腰以下取足太阴阳明,原文点出这些穴位使人能握要而图,与一些针灸歌诀原意相同。在中医经典记载中联系上下文的含义,这些应用是有特定背景的。就如足三里由在邪在脾胃下虚实均区均可用,而非肚腹有病就可用;手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在“其脉皆实”下治一身痛证,而非腰以上就取手太阴、阳明,腰以下就用足太阴、阳明。

通过经典书中原文可以发现一些经络穴位的运用方法:首先,以脉证定虚实,取相应经脉。根据人迎气口比较,分辨阴阳虚实,相关记载在《内经》中重复出现多次[11],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三盛而躁,在手太阴”。其次,经脉首选特定穴。如十二原穴主治五藏六府之疾,俞治藏,合治府。四总穴中有原穴、络穴各一个,合穴两个,都属特定穴。再次,确实有些穴位有统领、主管的功能。如原穴、四关穴。四总穴歌诀创立应该有几个用意:其一是以简驭繁、利于掌握。歌诀把身体分上下前后两两对应,即上头项下腹腰、前头后项、前腹后腰。穴位选择也是体现对应原则,头项对应手腕部,腰腹对应腘膝。其二是经验流传、疗效确切。这些穴位经作者本人对文献的研究和临床验证确有根据和效验,故提出望人能予以重视。其三是重视急症、便于施用。急性病症临床常见,多为痛证、实证,提供各大部位用穴能让医者仓促之间也有路可循,所用穴位分布在手腕、膝腘部,方便快捷。

综合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四总穴歌的相关取穴机理:选穴讲究对应,现在痛症尤其是一些软组织损伤时多有运用,如腰痛穴所在手背的位置恰好对应身体腰部,头项部对应手腕,其原理和现在的全息理论有些类似。发病部位与穴位所属经脉循行密切相关,如手阳明经循行经过头面不部分区域、肚腹上多数都是足阳明覆盖范围,腰背部几乎都是足太阳经和督脉的循行范围,与循经取穴原理相同。至于“头项寻列缺”,从经脉循行似乎有些勉强,从脏腑功能阐释虽能说明头项发病与肺卫有关,但没指出肺的脏腑功能发挥具体如何通过经脉循行实现,而文献中对冲理论指出了肺与膀胱的互注关系[5],恰好补充说明了这个问题。此外,中医经典著作里面列举出的如四关穴、手足太阴阳明经的条文值得注意。太阴阳明就是阴阳“三盛”的所病经脉,而根据书中所述“刺诸痛者,其脉皆实”,可见痛症一般都是急性发作,多属阴阳三盛的实证状态,故取太阴阳明的穴位主治这类疾病。当今四总穴的临床案例痛症居多、疗效肯定,并且四总穴总太阴阳明穴位占据四分之三,也说明了取太阴阳明的穴位治疗痛症,契合“阴阳三盛、其脉皆实”的痛症病机。得益于此,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全息理论和经脉循行相结合用于痛证急性发作,效果显著。此外四关穴属于阳明、厥阴经的穴位,阳明属阳经里面人迎三盛时的状态,厥阴则属于气口一盛的状态,一阴一阳,一个是阳气最盛,一个是阴气最弱,两个穴位相配,调整全身阴阳气机起效迅速,所以后世用来治疗寒热痹痛,不仅限于治疗五脏。

综上所述,四总穴歌作为历史的经验总结,不仅给当今医者提供临床上的便利,也提供了很多研究的视角,如脉象与经络的结合,经脉的内涵如名称与阴阳虚实的关系及其具体运用,这些都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和内容。对于古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把结论或一句话拿出来单独应用并沿袭成风,应当依靠经典理论溯本还原,对其演变和背后机理加以研究,做到完整继承,才能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杨馨,周奇志,蔡定均等.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1:57-59.

[2]夏铭徽,孙忠人,杜嘉.《针灸大成》人体各部病证远道取穴的规律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1,06:53-54.

[3]毕海金,何煜宇.“腰背委中求”的机制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3,04:615-617.

[4]谢煜.浅析“肚腹三里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5:36-37.

[5]黄月莲,张燕.辨证辨病应用“四总穴歌”,广西中医药,2013,36,(1):31-32.

[6]李明伟,舒适,钱小路.头项寻列缺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0,08:703-704.

[7]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经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8]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经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

[9]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经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29.

[10]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经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1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