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探析

王滢郭艳梅侯磊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250103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利、不使任何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高校已系统地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特征的“多元混合资助”政策体系。在基本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目标之后,如何对资助对象、资助需求进行精准识别、提高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学生资助工作运行机制中的一大难题。鉴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以供参阅。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精准资助;路径

引言

我国育事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贫困生人数也在迅速增长。高校资助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假性贫困”“隐性贫困”屡见不鲜,很大一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传统扶贫方式已经凸显出明显的弊端,在高校中亦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虽然寒暑假走访困难学生,但是覆盖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而且资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借助大数据将成为我们精准资助的手段,数据精准定位贫困学生,消费支出作为我们的突破点,经过数据的有效分析判定需受资助等级,提高精准资助的水平。

1借力大数据实现资助管理动态化

大数据对于精准资助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可行性和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性具有较强的契合度,而资助动态化本身就是能精准化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及时纠偏、将资助失误降至最低,也是提高资助精准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10]。资助管理动态化主要涉及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和资助方式的及时性和灵活化,即通过动态管理,实现资助公平公正最大化。基于大数据技术提高资助动态化管理水准,就是要确保资助实时最佳性,寻求高校资助最佳解,尤其在资助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实行动态化十分必要。在资助决策时,要充分体现彰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扶持弱势群体”的公平理念。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同一主题、相互关联的数据聚合在一起,确保决策管理科学化,首先打通高校资助的“最先一公里”。资助政策执行时,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应注重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建立总体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等调查制度。利用大数据的积极效应破除高校资助政策的“中梗阻”,以资助管理的动态化凸显资助的及时性和公平性。在资助管理的监督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监督体制机制,以监督数据倒逼资助决策和资助执行的精准化;在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以适当方式选择性公示拟资助人信息,使整个资助行为处于可控范围内。

2建立资助数据共享平台,确保资助对象识别精准

如何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认定,一直是困扰高校资助工作的痛点,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也成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大数据技术的嵌入,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新的工作思路。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和分析青年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分析其消费情况在同类大学生中的相应位置,为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困难程度,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资助方式。大部分高校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学生可以凭借校园卡就餐、购物、生活等校园活动,在资助评选工作中,可以通过学生的持卡记录进行贫困评议。例如,浙江大学就依靠大数据技术开创了一套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精准资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该校设计、开发了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资助工作的所有内容,集成学生资助、助学贷款、评奖评优、勤工助学等功能模块,全方位、动态性地把握学生的受助情况。再如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资助方式。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其进行暖心资助,保护其自尊心。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资助工作除了构建高校内部的大数据应用平台,还应该积极同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整合各地区的学生资助动态管理系统,统筹分析,科学分析,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共用,为高校精准资助、地方精准扶贫提供数据支撑,确保资助对象识别精准、资助项目安排精准和资助管理动态精准。

3树立高校资助的服务育人理念和精准化目标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也是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的理念。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生发展是高校学生资助绩效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这体现了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以社会正义为底线的价值目标。“立德树人”赋予高校资助工作新内涵,与加强和改进资助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路径不谋而合。因此,要正确理解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的资助育人新内涵,把握大学生资助工作与“立德树人”的内在关联,充分发挥资助服务和精准帮扶的价值引导和育人功能,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和贫困生心理诉求的高校资助新路径,提升资助的增值效果,以达到“立德”与“树人”的目的。强调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目标。精准资助目标包括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对象精准是资助的前提与基础,需求精准是资助的定位与目的,形式精准是资助的过程与方法,效能精准是资助的价值与评价。由于数据量和分析条件的局限、资助工作管理队伍局限、贫困生自身顾虑、标准难统一等,精准化目标定位较低。文章所言之精准化不单单是认定对象的精准化,还包括资助形式的精准化及资助数据的精准化,更包括管理评估的精准化、信息反馈和实施绩效的精准化。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化分析内容、云计算精准分析技术和物联网精准分析平台,树立现代资助的精准化目标和标准。在实现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实现资助方式的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对症下药”的个性化资助将越来越受到贫困生欢迎,也将受到师生和社会舆论支持,避免出现媒体报道的“受助贫困生生活富裕奢华,未被资助贫困生为生活发愁”等不良现象。当然,对贫困生的资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变化,有的学生出于自尊心会放弃被资助的机会,在评选时,如果老师没有发现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可能演变为应该被资助的同学却不能真正拿到资助的名额,导致工作出现脱节。除了实现对学生的物质资助,还可以从其他途径对学生进行资助,比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要把“扶贫”转变为“扶智”,达到关注资助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成长。

结束语

总之,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资助工作对资助政策的执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个人能力等进行分析,采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资助形式,达到资助效果的精准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应注重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建立总体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等调查制度。通过系统分析学生受助情况、受资助后生活状态、资助单位过程管理和持续资助等情况,在高校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和发展策略上,有针对性地加大资助力度,安排专项勤工俭学项目,开展一对一帮扶等,将学生资助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2]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3]丁婧,李妍,高远,王路娜.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奖助学体系研究:基于贫困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分析[J].思想战线,2015(S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