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慢性病毒性肝炎

/ 2

从脾论治慢性病毒性肝炎

郝新洁1王金台2杜镭1王庆溪1李晓杰1

郝新洁1王金台2杜镭1王庆溪1李晓杰1

(1山东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山东青岛266033;2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100)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9-0028-02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者。属中医胁痛、虚劳、黄疸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侧重点各不相同,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综合部分文献对从脾论治慢性病毒性肝炎这一观点做一讨论。

文献依据:肝病治脾,渊源甚久,历代医家也多有发挥。如《金贵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及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力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且于《兰室秘藏》中提出本病“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而成胀满。”等等,堪为肝病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

1病因病机

1.1脾虚生湿,湿热交结是慢肝的主要成因。肝炎患者,由于脾土亏虚,湿邪或湿热之邪犯脾,脾土为湿浊所困,健运之权失司以致湿邪留恋。进而又可因“湿淫于内,脾土不能制湿,而湿自内生”(《景岳全书》)。这样便脾土虚弱,升降失司,肝郁不达,以致形成肝脾郁陷,肝脾同病。

1.2脾土虚弱,湿困中州是肝炎迁延难愈的癥结所在。慢肝患者临床表现脾虚症状较明显,如乏力神疲,肢体怠惰,胃纳少思,纳后上腹作胀等,舌体胖嫩或边有齿痕。脾为湿浊所困,则健运之权失司。脾虚则气弱而致正难却邪,治病情迁延难愈。

1.3脾虚湿邪郁久,络脉瘀滞是慢性肝炎难以逆转的重要原因。长期不愈的慢性肝炎,除上所述的“湿热”“脾虚”等证外,又多见面色晦暗,肝区疼痛,鼻衄、齿衄,面部红丝赤缕,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等临床表现。这是因为湿热留恋日久,郁结脾胃肝胆不化,脾运不健,致郁痰聚,热郁络阻,络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之故。

1.4脾虚气阴两虚或脾虚肝肾阴虚是慢肝的必然转归。慢肝患者,由于湿邪留恋,湿遏热郁,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肝血与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则肝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火热灼津,使阴津更加亏耗,肝郁不畅气滞血瘀,瘀血日久又可化火伤阴,从而出现湿热未净、肝肾阴虚并有之局面,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慢肝经过治疗,脾之运化得健,湿热之邪渐清,病情好转,肝功能恢复,亦往往出现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之病理变化,这是因为,慢肝患者由于湿热之邪留恋日久而伤阴,同时叠进清热化湿之剂,以致阴津受伤,由于湿浊中阻迁延日久,致脾土衰弱,又可出现气阴两虚的局面。

1.5脾肾阳虚是肝病后期常见的证型。慢肝患者湿困中州,脾阳虚衰,后天不足,先天失济,又因治疗过程多用苦寒凉药,湿从寒化,困阻脾肾阳气,使阳气更伤,故慢肝后期常出现脾肾阳虚之表现。

2分型证治

2.1脾虚肝郁型症状:胁肋胀痛,情怀悒郁,烦躁易怒,恶心嗳气,脘腹痞满,食后尤甚,肢倦乏力,面色苍白,面肢浮肿,舌苔薄白,舌质淡或边红,脉弦无力。治法:培土疏木。方药: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或四逆散合异功散。

2.2脾虚湿阻型(1)脾虚寒湿阻遏型:身目色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肢倦乏力,或见腹胀便溏,神疲畏寒,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治法:健脾益气,温化寒湿。方药:陈夏六君子汤合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热未清型:热重于湿者,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发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纳差肢倦,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健脾清湿热。方药:四君子汤合因陈蒿汤。湿重于热:发热不高,黄疸不鲜明,兼头重身困,胸脘痞满,纳少乏力,口淡不渴,舌苔厚腻微苦,脉濡数。治法: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方药:四君子汤合茵陈五苓散。

2.3肝脾阴伤主证:头晕耳鸣,爪甲少华,口干溲黄,烘热肢软,纳谷不馨,食后脘闷不适,大便干结,两胁胀痛,舌红苔少,脉细略数。治法:益脾养阴。方药:一贯煎合异功散加黄精、木瓜。

2.4脾虚血瘀主证:面色晦暗,或见赤丝红斑,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治法:健脾化瘀。方药:归芍六君子汤合三棱丸或血府逐瘀汤。

2.5脾肾阳虚主证:畏寒喜暖,小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食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或沉迟。治法:健脾益肾。方药:肾气丸、左归饮、附子理中汤。

3讨论分析

3.1临床上从脾论治慢性肝炎疗效颇著,治肝实脾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其目的在于:其一,使脾气充实,化源充足,正气强盛,不令受邪,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而达到抗邪却病之目的。其二,调理脏腑气机,以促进肝病的恢复。然气机之升降出入,虽无器不有,肝之疏泄,肺之通降,心阳之下煦,肾水之上济,皆以脾胃为升降之枢,治脾不仅有利于肝之疏泄,而且有利于其他脏腑的气机通畅。在临床上通过对慢性肝炎的治疗观察证实[1],肝功能的恢复以及病毒阴转的快慢,关键在于脾胃之气的盛衰,脾气健运则能生化气血津液,充实正气,有利于抗病利湿解毒,稳定病情。

3.2临床上治疗肝病“实脾”为第一要义,但并不排除其他方法的配合应用。如肝病日久血瘀者,配合活血化瘀;湿阻化热,湿热内蕴,则配合清热利湿解毒等等。总之,健脾法若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则可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慢性肝类的疗效,缩短病程。徐济群[2]提出: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疏肝行气,活血通络,虽为重要环节,但脾气虚弱则诸药难达病所。

3.3现代病理研究对慢性肝类从脾论治的支持: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的发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而感染病毒所致。与中医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相一致。健脾药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homesM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康复取决于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完整的活力,任何一部分免疫活力缺损,均可使感染成为慢性。

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等健脾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

(1)能增强同状内皮系统吞噬的功能,对病毒有防御作用。

(2)有促进机体产生干扰素的作用,于扰素是一种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3)健脾药能促进肝糖元和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4)从免疫角度引起乙肝慢性化的机理主要有免疫应答能力低下,尤其是T细胞应答能力低下,黄芪、白术等能提高T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正常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5)在体液免疫方面,健脾药对正常的抗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抗体形成细胞反应又有双向调节作用。

故健脾药能增强身体营养,调整提高机体免疫和解毒作用,发挥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助于自身稳定和终止一些有害免疫的发生。

4展望

健脾法在慢性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临床应用应在把握治病求本的原则下结合辩证选用多种方法,并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从病毒转阴,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抗肝纤维化几个方面确定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脾运不健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关键.《江苏中医杂志》1986,7.

[2]徐济群等.扶正固本治疗慢活肝—附40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观察.《中医杂志》1983,24(8).

[3]王伯祥主编.中医肝胆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