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疗效对比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疗效对比观察

陆莉萍

陆莉萍

(柳州市柳南区西鹅卫生院妇产科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l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A、B两组各34例,A组患者则在月经中期开始口服米非司酮,剂量为6.25mg/d,连续服用4d,治疗6个月,B组患者在月经周期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剂量为12.5mg/d,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A组患者血清孕酮(P)水平低于B组,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21-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于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少数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局限生长,形成团块或者结节,即为子宫腺肌瘤,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种植能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以及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本文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l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A、B两组各34例。A组患者年龄为22~42岁,平均年龄(32.8±4.5)岁,平均病程(22.5±3.6)个月。B组患者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33.5±4.4)岁,平均病程为(23.0±4.1)个月。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患者则在月经中期开始口服米非司酮,剂量为6.25mg/d,连续服用4d,治疗6个月,B组患者在月经周期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剂量为12.5mg/d,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检测指标采集晨起空腹状态的静脉血检测,通过化学发光光法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的含量。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治疗前后差异使用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分析处理,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清P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比较(均数±标准差)

组别LH(U/L)FSH(μg/L)E2(pmol/L)P(nmol/L)

A治疗前7.40±3.109.39±3.11232.77±110.256.33±1.25

治疗后10.45±3.138.16±2.69219.65±109.122.31±0.88*

B治疗前7.39±3.119.40±3.22231.69±108.986.34±1.01

治疗后10.56±3.338.20±2.54219.11±105.434.64±0.73

注:*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眩晕、闭经,A组即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3/34),B组即大剂量组的发生率为29.41%(10/34),明显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其主要发生在育龄期的妇女,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的疾病,该疾病大多具有侵袭性和复发性的特点。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腹腔镜手术,该方法得到公认,但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疾病,单纯的依靠手术并不能够控制疾病复发的危险,因此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3]。所以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目的在于通过抑制卵巢的功能,进而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生长,促进其萎缩,达到治疗的目的。米非司酮作用于孕激素受体,是一种类固醇药物,可以抗糖皮质激素。该药物与受体相结合,阻断了孕酮,同时抑制了卵巢的功能,使子宫内膜开始萎缩[4]。E2、P、LH、可以反映卵巢的储备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清P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眩晕、闭经,A组即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3/34),B组即大剂量组的发生率为29.41%(10/34),明显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廉玉玲,王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疼痛的发病机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159-4163.

[2]柳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状态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15-5416.

[3]张娟,赵瑞华.药物治疗保守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Meta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2115-2117.

[4]李秀云.米非司酮与催产素治疗胎盘粘连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14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