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论析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毛建军

(中铁一局集团中心医院;陕西渭南7141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病灶部位等,为认知功能障碍发展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8例脑梗死患者,与100例同期收留的正常患者,经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NIHSS脑卒中评分、BI生活活动能力指数等进行评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再发脑梗死病患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认知功能障碍发展并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能力,确保其尽早回归社会和恢复正常的社会角色。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脑梗死尤其是再发脑梗死不仅可能出现高致残及高致死率,同时认知功能障碍及情感障碍也非常常见[1]。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高达40~65%,脑梗死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增加患者的精神痛苦,严重还会引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患者的认知功能,直接影响到患者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因此,研究和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和临床表征,以找出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致因间的相关性,以便通过早期干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等,充分激活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防御功能,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1分析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0月接收的208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明确为脑梗死患者,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发病前无明显认知和情感障碍。208例患者中:首发脑梗死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2±3.8)岁,有轻度言语障碍者12例,有肢体瘫痪者55例,肌力正常合并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13例。文化程度:文盲11人,小学23人,中学22人,高中17人,大学7人。再发脑梗死组:128例,男78例,女50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3±4.2)岁,有轻度言语障碍者19例,有肢体瘫痪者94例,肌力正常合并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15人。文化程度:文盲15人,小学42人,中学37人,高中25人,大学9人。

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就诊的100位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为正常,共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3.9)岁。文化程度:文盲13人,小学30人,中学27人,高中20人,大学10人。

1.2案例选取及研究方案

1.2.1案例选取标准

本文所选的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均通过详细询问和查体,并经头颅CT或MRI详细检查,并符合下述标准:①神志清晰,排除既往精神异常史。不存在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能准确配合各类检查;②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障碍;③经内科检查排除存在其他涉及脑器质性疾病。对照组与脑梗死组在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分布方面,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研究方案

脑梗死组患者入院后3~10d,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其认知功能进行测评(MMSE得27~30分为认知功能正常),测评结果按照学历层次进行划分,即:大学及以上<27分,初高中<24分,小学<20分,以及文盲<17分,则评定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同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对患者入院和出院进行测评。在观察治疗阶段,记录患者头颅CT或MRI所示脑神经功能损害部位及病灶数。详细登记患者日常生活习惯(重点记录有无吸烟、饮酒等习惯),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数据。

正常对照组病人,在就诊后给予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为正常后,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其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测评,以形成完善的对照分析资料。

1.2.3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对患者治疗结果评价标准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当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2统计分析结果

2.1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

在100例正常对照组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病患为9例,发病率为9.0%;在80例首发脑梗死组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病患为28例,发病率为35%;在128例再发脑梗死组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病患为78例,发病率为60.94%。脑梗死组共208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病患为106例,发病率为48.72%。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3),且在脑梗死组中,再发脑梗死病患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0.0056),具有明显统计学分析意义。

2.2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各因素的关系

从临床因素出发,即:单发病灶/多发病灶、高血压/正常血压、糖尿病/正常血糖、高血脂/正常血脂、饮酒/无饮酒、吸烟/不吸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可能导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增加,尤其对于再发脑梗死患者其发病率较高。同时,个人日常吸烟、饮酒等习惯,也会增加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展风险。

2.3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病灶部位及表现

结合CT影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左大脑半球病变、脑叶病变、白质病变、脑萎缩等是导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诱因,尤其对于再发脑梗死则更容易由于脑叶病变、白质病变、脑萎缩导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方面,尤其是注意力、计算力和回忆力的减退尤为明显。脑梗死后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呈负趋势关系,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就越差。

3讨论

脑梗死的认知障碍是以部分性障碍为主,而非认知功能的全面衰退。鉴于脑梗死导致认知功能损害,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早期干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中选择208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正常患者,进行认知能力测评和临床表现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脑梗死组中再发脑梗死病患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吸烟、饮酒等,均可能增加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展风险。认知功能障碍物与脑部病损部位相关,以左大脑半球、顶叶损害和白质病变较为明显。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和回忆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湛愔,陆兵勋.脑梗死后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07):417-421.

作者简介:毛建军(1974-),男,汉族,渭南人,主治医师,专科,主要从事神经内科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工作。

杂志邮寄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华县铁路医院(中铁一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邮编:714100

电话:1399239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