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疏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疏导

卢志文

(绿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绿春?662599)

【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疏导研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就诊的艾滋病感染患者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10例。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心理疏导与艾滋病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有孕妇2例,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及时的进行母婴阻断,其余患者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1例患者出现抑郁情况,其余患者均正常,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患者由于未进行心理疏导,1例孕妇没有及时的进行母婴阻断,其余有1例患者自杀死亡,3例患者抑郁。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艾滋病感染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最大可能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疏导在艾滋病感染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感染患者;心理疏导;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352-02

艾滋病在全球不仅仅是医学难题,同时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艾滋病在我国的涉及范围非常广,部分地区的额孕妇和产妇等检测出艾滋病感染的几率越来越高,注射器吸毒导致的艾滋病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由于不同地区的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几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云南,四川等地的感染率超过总数的50%以上[1],母婴传播的感染率理论上虽然很低,但是目前也呈上升的趋势,感染的患者主要是青壮年,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因此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不能疏忽[2]。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情况就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对于已经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由于文化,心理等存在加大的差异,因此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的心理保持平静,提高治疗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制定合理的,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就诊的艾滋病感染患者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10例。实验组患者有男性6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在25~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12.1)岁。对照组患者有男性7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在25~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2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10例。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心理疏导与艾滋病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

1.2.1对照组护理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进行处理。

1.2.2实验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日常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护理。为艾滋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心理压力,患者可以选择通电话和当面聊天的方式,同时护理人员要保证不会将患者隐私泄露,由于部分艾滋病患者的文化较低,因此在得知病情后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出现暴躁,报复,恐惧等不良心理,在治疗上也不能积极的进行配合,但是他们是非常需要呵护和温暖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护理人员首先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向患者说明艾滋病的基本情况,正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通过温暖的语言,感化他们,打消他们报复的心理,用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提高治疗的信心,最大程度的延长自己的寿命。

1.3评价标准[3]

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有孕妇2例,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及时的进行母婴阻断,其余患者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1例患者出现抑郁情况,其余患者均正常,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患者由于未进行心理疏导,1例孕妇没有及时的进行母婴阻断,其余有1例患者自杀死亡,3例患者抑郁。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3.讨论

由于不同地区的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几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云南,四川等地的感染率超过总数的50%以上,母婴传播的感染率理论上虽然很低,但是目前也呈上升的趋势,感染的患者主要是青壮年,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因此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不能疏忽。降低对于已经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由于文化,心理等存在加大的差异,因此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的心理保持平静,提高治疗的信心。

实验组患者有孕妇2例,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及时的进行母婴阻断,其余患者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1例患者出现抑郁情况,其余患者均正常,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患者由于未进行心理疏导,1例孕妇没有及时的进行母婴阻断,其余有1例患者自杀死亡,3例患者抑郁。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因此,为艾滋病感染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最大可能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6],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疏导在艾滋病感染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玉玲.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5,(29):337-337.

[2]王永亮,王俊杰,李红,等.一例男男性传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道德分析[J].口岸卫生控制,2015,20(4):26-27.

[3]张伟东.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854-855.

[4]王晓兰,周月芳,邵英,等.HIV急性期感染者的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J].北京医学,2016,38(12):133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