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点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微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点滴

王显红

王显红(四川省冕宁县城厢镇中心小学校四川冕宁615600)

摘要: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引导孩子积累素材,给孩子提供写作的话题和情境,燃起孩子倾诉的欲望,孩子情郁于中,自然会发之于文,写出感情真挚、内容具体、富有个性的作文。

关键词:写作;束缚;兴趣和热情;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054-01

一、降低门槛,减少束缚,破除儿童对作文的神秘感、畏惧感

在孩子们看来,“写作”就是在纸上用尽可能的方法与人交流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而已,是表达的延伸,是一种倾吐的快乐。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变得不爱表达不爱交流了呢?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在低年级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往往会抢着回答,可越到高年级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越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反省一下呢?于永正老师感叹道:“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了,我们的上课太像上课了,我们学生写的作文太的像作文了!我们是否也能随意一些,有情趣一些?”学生的作文太像作文了,难道不正是我们老师多年对学生耳提面命、教育熏陶的结果吗?这太像作文的作文未必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未必是学生所乐意去写的作文,长期以来学生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怎么能对作文产生兴趣呢?又怎么能真正写好作文呢?写好作文无疑是有一定的章法和技巧可循的,像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拟题,文章的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等。

二、创设情境,提供话题,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1.关注学生课余生活

尽管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小,但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还是可以帮孩子捕捉到不少写作的资源。有一段时间学校里刮起了一股陀螺风,我班许多孩子也迷上了玩陀螺。想到学校要每个班推荐几个有特色的课间活动来组织好“大课间”活动,我觉得这是一次训练作文的好机会。接下来正好是语文课,我问大家班上谁陀螺玩得最好,大家异口同声说是李志东。接着我请他站起来,告诉他老师对陀螺还不是太了解,老师也想买个陀螺,不知买哪种好,想请他就陀螺的种类、价格及玩法再详细地介绍一下。他一点也不怯场,当堂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我顺势说道:“正好学校马上要开展大课间活动,要求每个班推荐几个比较有特色有趣的活动,同学们能不能好好想一想把你们认为比较有趣的活动写下来,老师再从中挑选介绍得较详细较为有趣的活动推荐给学校在全校推广,好不好?”“耶!”学生们面无难色,一口答应。那次作文收上来后发现很多平时写的不好的学生居然也写得不错。

2.把游戏、比赛引入课堂

小孩子活泼好动,好胜心好奇心强,因此孩子大多对于游戏和比赛很感兴趣。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有启人心智的力量,能激励儿童团结、机智、敏捷、勇敢、积极向上,在愉悦中提高认识,增强创造力,发展思维,发展语言。

3.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

小学生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我们老师就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帮助孩子引导孩子积累写作素材。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我要求学生给母亲一份礼物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和祝福。这份礼物可以是帮母亲做一次家务,可以给母亲动手制作一份贺卡写上自己祝福的话,可以是一封信、一个电话、一束鲜花、一个吻……六一儿童节来了,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而孩子们为了演好节目也付出了辛苦的努力。除此之外象三月份的学雷锋、植树节以及学校、班级举办的其他活动,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这些活动都可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网络的发达也给传统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下,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评价的模式还是一成不变,势必会走入死胡同。邓小平同志有过著名的论断: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的作文教学上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理论呢?少注重一些过程,多看重一些结果。老师的积极性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可以用更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完善作文评价方式,儿童习作的提升在于“自改”与“互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其一,大声“诵读”。当习作完成后,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作为受众,要怀着欣赏、赞赏的情绪走进孩子的习作中,特别是家长、教师,要舍弃品头论足的挑剔心态,做到不打断、不补充、不急躁,对儿童习作的不足要予以足够的宽容;另一方面,儿童“诵读”还是一种自我交往,即“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进行对话。“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吗?别扭吗?逻辑性强吗?”(老舍语)诵读的过程其实儿童对自己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有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孩子读出的习作常常和纸面上的习作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儿童在诵读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改进。

其二,互动“评点”。一篇习作完成后,教师的评点和评改要有意滞后,但是儿童之间的“同伴引领,异质交流”要及时跟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让儿童在小组之间互相建议,互相发现,互相修改;还可以利用教室空白墙壁,让儿童自由将习作张贴其中,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甚至利用“网络”,鼓励儿童将自己的习作贴在班级的博客里,通过“留言板”的形式实现互动,或者文字层面的,或者是选材层面的。

其三,课堂讲评。习作讲评课是指导课的必然后续。在这个阶段,应当将重点放在“准确生动”上。教师充分选择典型习作,引领孩子们在一起咬文嚼字,字斟句酌。遗憾的是,一篇儿童习作在大多语文教师的视野中仅仅就是“习作”,很少能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当作一篇“作品”进行品评和欣赏。因为,教师关注的是它整体上的“存在”――段落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开头结尾是否呼应;而很少去关注它细节上的“状态”――用词是否得当,描述是否鲜活,语意是否丰富。前者固然很重要,可是毕竟属于“意识”范畴,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达到预想目标。但后者却属于“素养”范畴,与一颗“文心”的饱满程度有关,是通过阅读累积、涵泳揣摩、辨析比较逐步形成的,须天长日久,持之以恒。儿童对自身言语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关切,一种对言语掂量比较、涵咏把玩的意识也随之形成。

参考文献

[1]张静稳.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24):235.

[2]董静.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J].软件:教学,2014(3):177.

[3]程国生.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J].读写算:教师版,2015(3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