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的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梅毒螺旋体的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蒲雯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610036

[摘要]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当前,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被使用。本文主要对直接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及PCR检测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梅毒;检测方法;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又称为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它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1]。本文综述了目前应用于梅毒实验室检测的三类方法,一是病原体直接检测,二是血清学方法,三是分子生物学技术。

1.病原体直接检测

梅毒螺旋体直接检测适用于一期梅毒。一期梅毒仅在接触部位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损害,标志性特征为硬下疳。此时血清中抗原抗体还未达到可测水平,因此梅毒螺旋体检测对梅毒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1.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M)可直接观察病灶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是诊断早期梅毒的主要方法。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典型的形态、大小和运动方式,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特异性较高。但由于病程、取材、实验人员计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敏感性较低。

1.2镀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由于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镀银染色法能将梅毒螺旋体染成棕褐色或黑褐色,形态清晰易辨,且标本可永久保存。缺点是镀银染液需新鲜配制,且存在其他类似的干扰物质,故临床应用较少。

1.3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DFAT)用荧光素标记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直接染色标本,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从免疫学和形态学两方面检测梅毒螺旋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同时,对显微镜设备和技术条件要求也较高,目前还没有被实验室广泛使用。

1.4多功能显微镜诊断仪(MDI)是美国科学家布拉德福博士历经20年发明的一种屏幕线性放大40-20000倍的高清晰度显微镜,集现代光学、光电学、电子学、医学影像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医学显微设备。可直接从患者身上获得样本且不需做任何染色及任何加工处理,直接进行观察和诊断,方便快捷。

2.血清学方法

2.1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该类方法检测的是反应素,由于多种疾病患者(如某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患者)、怀孕早期妇女、老年人群等均可能存在类似的类脂质抗体,常会发生低滴度生物学假阳性反应,需要结合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确证,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2.1.1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以卵磷脂、心磷脂及胆固醇的混悬液作为抗原,与机体产生的反应素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属于微量玻片法,操作简单、快速,是唯一推荐用于检测脑脊液反应素的试验,对诊断神经梅毒具有重要价值。可作定量及定性试验,操作简单,试剂及对照血清已标准化,费用低,但是技术要求高,抗原悬液不稳定,要求待测血清新鲜而且需要加热灭活,且需要显微镜观察。

2.1.2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是VDRL的改良方法,在抗原悬液中加入了二胺四乙酸二钠灭活补体从而使悬液更加稳定,又在悬液中加入了氯化胆碱可对待检血清直接化学灭活而不需要加热灭活,从而在检测时更加快速、方便。但仍需借助显微镜观察,主观判断性强,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2.1.3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是VDRL的改良方法。用特制的标准活性炭颗粒吸附VDRL抗原,通过肉眼观察白色纸板上有无黑色凝集颗粒出现而直接判断结果。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易于观察,灵敏度较高,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检测方法之一。

2.1.4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原理与RPR类似,只是以甲苯胺红染料颗粒代替活性炭颗粒作为吸附剂,肉眼在白色纸板上观察到红色凝集物出现时,判为阳性,试验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易读,临床应用广泛。

2.2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采用的抗原为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或多种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M或IgG抗体,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但由于IgG抗体可终身存在,因此不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

2.2.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待检血清预先经吸附剂(Reiter株非致病密螺旋体)去除了非特异性抗体,与Nichols株梅毒螺旋体抗原作用,然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显示出待测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缺点是操作繁琐,且使用了活菌,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2.2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使用羊红细胞做抗原载体,吸附从兔睾丸中提取的梅毒螺旋体粉碎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由于待测血清经吸附剂吸收,排除了非特异性反应,此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临床上常用作确证试验。缺点是抗原制备困难,操作繁琐,试剂昂贵,且易发生自凝现象[2]。

2.2.3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TPPA与TPHA的原理基本相同,TPPA用梅毒螺旋体致敏明胶颗粒替代TPHA试验中致敏羊红细胞,避免了TPHA血球易自凝而造成的漏诊,TPP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临床上也常用于梅毒血清学确证试验。此法操作简便、结果易判读,但试剂价格昂贵。

2.2.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包被固相板条,加入梅毒血清和单克隆抗体酶标记物,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与酶标记物结合物,用酶标仪判定试验结果。ELISA试剂盒在国内外已出现多种,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2.5化学发光法(CLIA)是放射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分析的结合,采用双抗夹心法的原理,使用化学发光底物取代传统的显色底物,增加检测的灵敏度。CLIA可大批量全自动检测样本,结果判定更客观,对用于临床实验室梅毒的筛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2.2.6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应用镧系元素的三价稀土金属离子(铕)及其螯合物作为示踪物代替酶,标记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原,待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加入增强液,引入了信号放大体系,用时间分辨荧光测试仪测定终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比值确定待测物浓度。TRFIA也可大批量自动化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PCR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技术,广泛用于病毒的检测,现PCR技术检测梅毒的方法主要有常规PCR、实时荧光PCR、巢式PCR等。PCR属于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方法,可用于检测I期梅毒、伴艾滋病梅毒、神经梅毒等样本中的微量梅毒螺旋体,还可对梅毒螺旋体不同临床株特异性基因进行分型。PCR技术是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有益补充,在早期梅毒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3]。

4.小结

纵观梅毒实验室检测的诸多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梅毒病原体直接检测法和PCR技术对人员、设备、环境和标本的要求都很高,且不易批量检测,临床应用有较大的困难,而血清学检测方法由于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操作简便快速,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适用于临床批量检测。还应注意的是,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王晋,王雁,白光锐。胶体金法试剂与EIA试剂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5):53.

[3]赵丹,杨小猛,陈倩瑜,等.荧光定量PCR检测梅毒螺旋体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3):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