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 2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马湖蕊贾云

马湖蕊贾云(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021)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005-02

现代临床证明,约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占74%~76%;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这都说明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致病自古以来已为世人所公认,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往往会程度不等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促发心身疾病。因此,现代生活中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情志病概念

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毖至”。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于五脏,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情志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2.1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2.1.1喜伤心。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但若大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伤神耗血,不能主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2.1.2怒伤肝。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怒为肝之志,适度的怒气外泄,有利于肝胆之气疏泄,使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和畅有序,有益健康。若怒不泄,气机不畅,肝气郁滞,就会出现胸胁胀满、妇女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等症,若大动肝火,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等症,暴怒动气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引起吐血、咯血,甚则晕厥仆倒。

2.1.3悲(忧)伤肺。悲忧在程度上虽有不同,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大体相同,故在五志中同属肺之志。悲伤和忧愁都是不良情绪反应,但适度时也可以抒发人的感情,如大哭一场能缓解一定的精神痛苦,但悲忧太过,持续时间太长,则会使人体之气不断损耗,肺主一身之气,故气耗则肺伤。遇事而忧,忧伤肺,其气聚。如大地震灾难失去亲人的打击,惨烈场面的视觉冲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们的忧郁烦躁,心境凄凉,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心烦难眠等症。

2.1.4思伤脾。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脾藏意”,而主思虑,正常的思考并不会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使人体之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常,可见头目眩晕,脘腹胀闷,厌食,呃逆,不思饮食,甚至绝谷而亡。

2.1.5恐(惊)伤肾。惊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恐属肾,为肾之志。惊恐的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人在惊恐状态下,上焦气机闭塞不畅,人体之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甚至遗尿。人们突受恐吓,惊吓,可见小便失禁、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甚则昏厥或死亡。

2.2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谓“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可使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横逆上冲,甚则血随气逆,易使自身性情冲动无度,牢骚频发,烦躁加剧,易引发心动过速,血液循环加快,往往易发生晕厥;所谓“喜则气缓”,是指过度的喜笑,可使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极易使机体交感神经系统超度兴奋,出现幻视幻听,导致心悸失眠;所谓“悲则气消”,是指过度的悲哀,伤心凄凉情绪的反应。可使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系大失所望,悲痛欲绝,实质上是等于自身心理上慢性自杀的精神上的自我摧残;所谓“恐则气下”,是指过于恐怖,可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二便失禁,即恐惧心理在异常情况下的应激反应;所谓“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则心中动荡不安,神无归藏,慌乱而不知所措,是一种劣势环境中的心理创伤。

2.3影响病情转归

七情不仅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而且异常的情志波动对许多疾病的变化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证实,情志活动与直接控制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高兴、欢欣、愉快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提高脑力、体力、机体的耐受力,使各个器官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情绪乐观者,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相反,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所以,七情既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或痊愈,也可以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甚至引起死亡。如心血瘀阻的真心痛患者,过喜或过忧,可突然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甚至猝然死亡;肝火犯肺的肺痨患者,每因情志不遂,咳喘加重,甚则出现大咯血等等。

在临床中患者疾病演变过程中若七情受到刺激,情绪波动往往病情加重,而遇有愉快、振奋人心的喜事患者心情舒畅患者康复得快些。

3情志病的治疗

迄今对于情志病证的治疗,中医药以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擅长身心同治而独具特色,针对情志病症身心俱病的综合症候群,中医在防治情志病方面有其特色和优势,我们可采用从方药施治、针推治疗以及心理治疗三个方面进行调治。

3.1心理疗法

3.1.1祝由疗法

祝由疗法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南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缘由,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患者的气机,是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精变气法”。在实际治疗中,可以对患者讲清疾病的发病原由,从而避免患者盲目慌张、焦虑,使其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

3.1.2劝说开导法

说理开导法就是利用良好的言语作用,通过言语交往使患者明了事理、树立信心、安定情绪,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得了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疾病的危险系数就会大大降低,医生可以通过语言开导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3.1.3情志相胜法

临床上七情致病亦可采用情志疗法,摸清病人的疾病由何情志所生,然后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利用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悲胜怒的规律,施计促使病人情志发生变化,以所胜的情志来克服致病的情志,从而治愈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心病还须心药医。”恐惧症患者可以应用“情志制约”法,以“思胜恐”,在交谈中将患者自然地诱导人易引起思虑的往事或有待解决的对其人生有价值的事物情境中去,以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这就是情志相胜的治法。

3.1.4移情易性

要改变苦闷心理要做到以下三点:

有意识:对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有足够的反应能力及对吃和睡有正确的积极态度;有反应:即要学会区分消极的想法和积极的想法。每当有了消极的想法时,首先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与一种较为客观的看法相比较;有行动,即行为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放松疗法通过言语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进行头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放松训练,经过长期训练达到全身放松。音乐疗法采用感受性音乐治疗,选择适合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定时欣赏。提高临床疗效。

3.1.5亲情疗法

亲情对于患者是必不可少的,要争取家属的理解、支持、参与,鼓励家属、亲友给患者带来亲情的关怀。

3.2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中医药以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擅长身心同治而独具特色,针对情志病症身心俱病的综合症候群,中医在防治情志病方面有其特色和优势。情志致病导致五脏气血紊乱,影响各自功能,可发为各脏病证,因此,可将情志所致的五脏病临床上多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四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可依据患者个人病情灵活辩证施治。

3.3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推拿是治疗情志病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配穴,即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以辅穴,如在治疗心脾两虚抑郁者加内关,足三里。

4情志病的预防

4.1心态的调节

懂得了情志因素致病的机理,首先从自身做起,调理好自己的情绪,减少疾病的发生,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即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情志的调畅。心情是五脏的温度表,它受到五脏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影响五脏。孔子早就说过:“仁者寿”,意思是善良仁义的人寿命就长,这就是告诫我们为人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才能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4.2道德的修养

美德是心灵的健康剂,它让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爱心。不能因物质生活丰富了,心灵却贫乏了。罗曼•罗兰说:“自私和懦弱的人常不快乐,因为他们即使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品格和自信,只有平和快乐的心情、开朗坚强的性格,才会有健康的身心”。美德可以让心灵摆脱痛苦,心灵被美德所占据,烦恼、纷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欲望便会枯萎。快乐是美德结出的硕果,拥有美德,便拥有快乐。

情志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密切,调整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以达心身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