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刘营

(东营市水利局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来年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引言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样,每条河流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不要只是盲目的效仿成功案例,要根据每条河流的特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这样能够使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保留下来;其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由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进行恢复,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能够减少人们对这种破坏后的人为修复,总而言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次,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局部气温。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周边地区气温变化幅度较其他地区小,气温冬季高而夏季略低。

(2)局部风力。水库运行后淹没了原地面障碍物,近地面摩擦减小,风速增加。

(3)降雨量。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导致降雨量增加。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4)局部湿度。水体上空及周边地区水汽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有所增大,影响程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2、对河流水文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会对河流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水库建设可谓再次发挥出作用。水库和水闸的合理利用,可谓对河流的航运条件有所完善,从而能够将河流的航运价值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河流航运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通过水库和水闸的完善构建,可以发挥出多种功能,充分地将水利建设资源利用起来。如排涝蓄洪、排沙冲沙、取水灌溉等多种功能都可以通过对其的科学有效利用得以实现。但是,利弊往往同时存在,在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同时,一些由于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逐渐得以体现。一些错误的操作,同样会给水资源带来严重影响。例如一些上游水利工程如果对河流过度拦截,就会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尤其是在枯水期,甚至会出现断流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下流泥沙持续淤积,海水倒灌,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还会加大对水资源的污染。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状态,开闸放水会使下泄流量较原有的下泄流量增加数倍,这就会造成污染物的快速扩散,沉降作用变得微乎其微。

3、对水环境影响

第一点是改变了水流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期间,使用截流等措施进行施工导致接近坝体的河道水流量迅速增加,在水利工程的运行期间,由于河流的下游受到水库的影响,泄水量不断的减少,导致枯水期增加,在河流的上游由于扩大了水面,流速逐渐的放慢。第二点是改变了水文条件,在修建水利工程之后抬高了河流上游的水位,水动力发生了变化,就会使下游的河道断流,使地下水位不断的下降,导致池塘、湖泊等断绝水源。第三点是改变了水温,在兴建水利工程之后,河流的水温会出现分层情况。第四点是影响了水质,在施工的时候机械所拉的施工垃圾倒在河流中影响了河流的水质,使河流的下游减弱了自净污水的能力,水利工程对洁净水源的能力减少,由上游带来的污染物质沉降在河流中,致使河流中有大量的有毒物质。

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一是对于区域植物而言,由于工程建设会占据大量的植物生长环境,所以植物的环境完整性遭到切割,在这样的影响下,植物的繁殖、生长都会受到限制。第二是对水生动物的影响。鱼类是最具代表性的水生动物,有不少鱼类都有繁殖需要河道,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河道进行了拦截,这就导致其繁殖的通道受阻,其繁殖也会受到影响。第三就是微生物。由于环境的改变,所以微生物的种类也受到威胁。总而言之,由于工程的建设,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统一规划和布局,进行科学调查和实地验证,在方案选择上要坚持科学、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考虑到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要因地制宜,符合本地特点,综合分析,以便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对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研究,根据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条件、水环境、水质、植被、动物以及景观等的实际情况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以减少破坏行为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部门和管理部门都要严格制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管理部门可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确保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另外,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员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员工强烈的责任心,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一项义务来执行。为了在整个施工企业的上上下下人员当中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效应,企业可以执行奖惩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氛围,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虽然自然环境本身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发挥一定修复作用,但是依然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参与和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最佳修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初期就要预判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补偿计划,明确其主体和范围。环境保护相关部分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监督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则需要整合所有资源,合理地分配出其中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保证此项工程资金到位,帮助建设地域恢复甚至优化原有生态环境平衡。在水利工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影响因素是无法预判或避免的,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无法得到根除。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兼备经济发展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建立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转弊为利,使之更好地服务人类。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前要由专业的工程人员深入实地进行仔细勘察,记录施工区域的周边环境,准确、科学、全面的评估工程建设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师在项目设计环节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准则,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将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尽量消除。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将社会、环境、经济、居民等多方因素纳入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生态环境系统而言影响巨大,所以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影响,并在工程建设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得到不断地缩减。通过影响的减小或者消除,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突显,其优势发挥也会更加的明显。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J].环境科学导刊,2014,(10):192-193.

【2】李宏伟,尹明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东北水利水电,2013,(3):84-86.

【3】邹淑珍.赣江中游大型水利工程对鱼类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3,137-146.

【4】左其亭,罗增良,赵钟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4(09):4-7.

【5】张言波.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5):146-148.